今日焦点 焦点资讯 营销之道 企业报道 淘宝运营 网站建设 软件开发 400电话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焦点资讯 » 正文

在古代战场上怎么解决吃饭问题,吃方便面你信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8-31  来源:新格网  作者:新格网  浏览次数:347  【去百度看看】

null

编者按:前段时间,冷兵器研究所的《军粮不够人肉凑?古代战乱中食人现象到底有多可怕?》一文,让大家领略到了古代军队在缺粮的时候有多可怕。就此,也有很多读者有这样的疑问:那么古代军队正常情况下吃什么呢?

null

当有人问,古代军队一般都吃什么?如果有人回答吃方便面,不知道会不会挨打?但不开玩笑的说,虽然现代方便面是日本人发明的。可历史上最早的广义方便面——速食面很可能是韩信发明的。陕西合阳有种小吃叫踅(学音)面。当地故老相传,当年韩信征讨魏王豹经过此处,屯重兵于黄河岸边。为了解决战况紧急,来不及做饭的问题,韩信命人将军中面粉都烙成薄饼,然后再切成长条,需要食用时在开水锅里滚下即可。后来这种食品一直流传下来。虽然这个传说未必靠谱,颇有几分民间野史的气质,不过这种食品来自军粮应该不会有错。

null

▲陕西等地的踅面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这种速食面如此给力,后来在军中有没有流传下来呢?古代军中军粮都是怎么做出来的?还有没有其他类似的逆天发明?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恐怕要先了解一下中国古代饮食结构的变化。简单的说,秦汉之前北方以耐旱的小米(粟)为主食;到了汉代小麦(含大麦)的种植才渐渐扩大,但普通人家只能吃麦粒直接煮成的麦饭,面粉做成的各种面食如饼(类似现在的馒头)、馒头(类似现在的包子)等,只有上层社会才能享用;这时的水稻只在南方种植,而且产量也远不如现在的高;至于玉米、红薯、花生等高产作物,那都是明朝中后期的事了(从南美洲引进)

null

▲古代常见作物

而战争是个极其消耗资源的活动,军队自然是什么多,什么便宜吃什么,而且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从秦汉到隋唐,中国的政治中心一直在关中及洛阳一带,军中主食也以小米为主,毕竟粟米是赋税主体,稻麦只能算作“杂粮”。但正史中也经常有将小麦充作军粮的记载:“(诸葛)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三国志注·诸葛亮传》)“(桓)温恃麦熟,取以为军资。”(《晋书·桓温传》)

null

▲诸葛亮陇上抢麦

以上说的是吃什么的问题, 紧接着要解决的是怎么吃的问题,毕竟粮食不能生着吃(硬吃也可以,但不好消化)。此外,还要考虑到军队的特殊性,像在家里那样从容的研究厨艺估计是不大可能的,因此还要追求方便快捷和耐储存。最好带在身上,拿出来就能吃,打仗间隙随时可以补充能量。在此基础上,军粮也要适当考虑口味。毕竟士兵也是人,天天吃粗粮也受不了,而且历史上,南北朝时期也确实发生过改善伙食后打胜仗的例子。

null

▲荷叶包饭

“是时食尽,调市人馈军,皆是麦屑为饭,以荷叶裹而分给,间以麦绊(半),兵士皆困。会(陈)文帝遣送米三千石,鸭千头,帝(陈霸先)即炊米煮鸭,誓申一战。士及防身,计粮数脔(肉块),人人裹饭,婫(盖)以鸭肉。帝命众军蓐食(早上吃),攻之,(北)齐军大溃。”(《<南史> 卷九·陈本纪上·第九》)

null

▲陈霸先画像

如果说踅面类似于现在的方便面,那么鸭肉包饭和现在的盒饭十分接近。不过这些都是临时加餐,大多数情况下军中还是将大米或粟米煮成饭或粥来吃。而早期麦子也不做深加工,和米一样直接煮成麦饭。这种麦饭口感很差,常常被视为粗食。从当时的记载可以看出,粟饭流行于北方,米饭流行于南方。不过,在南人眼中,粟饭是难以下咽的粗食,而在北人眼中米饭却是上品,只有麦饭口感最差。至于后世军粮的改进,大部分则是围绕着面食进行的。

null

▲小麦煮的饭

历史上,与面食有关的著名军粮有诸葛亮的馒头(带馅)、锅盔,以及戚继光的“光饼”。馒头这种国民级食品及其来历基本上妇孺皆知,在这里就不必赘述了。锅盔的做法是:“多用干面,掺水少许,合成硬块,大锅炕之,得食为盔,以灼将士”。此物在川陕等地十分常见,笔者曾有幸尝过一次,口味自然也谈不上了,但确实方便携带且耐储存,也算得上很实用的发明了。

null

▲陕西等地的锅盔

戚继光发明的光饼就更便携了:将面粉和好,擀成许多小圆块,然后在炭炉里烤熟,最后中间穿孔,直接挂在小兵身上,饿了就扯两块下来。其根据不同口味还可以加入不同作料,总之是十分靠谱的野战口粮。除此之外,明军还有一种利器,那就是把煮熟的米饭晒干,然后作为军粮运输保存,需要的时候用热水冲一冲就是能吃。总之,古代军队的努力方向是将生火做饭这个环节,尽最大可能从战场上挤出去。

null

▲福建等地的光饼

以上说的都是粮食谷物的食用方法,下面说说肉类和蔬菜的加工。在此之前,有个概念一定要弄清。那就是:除了在军中临时获得肉食,比如野外打头鹿、村里抢头羊等,可以尝口鲜的外,其他军中大规模携带的肉食,不得不进行适当加工,以便更长期保存。

null

在这个问题上,大致可以分为两大流派,一是农耕派,一是游牧派。先来说说农耕派。一般情况下,农耕民族经济发达,盐可以敞开了吃,所以腌制成了必然的选择。古籍上有很多相关的词,比如“鲞”、“鮓”、“腌”、“羓”等,至于做法,可以参考《齐民要术》里的记载:“凡做鮓,春秋为时,冬夏不佳。取新鲤鱼,去鳞迄,则脔(切块)。脔形长二寸,广一寸,厚五分……炊粳米饭为糁,并茱萸、橘皮、好酒,于盆中合和之。布鱼于瓮子中,一行鱼,一行糁,以满为限……白浆出,味酸,便熟。食时手擘,刀切则腥。”

null

▲齐民要术

关于腌肉,和军队有关而且名气最大的自然就是金华火腿了。和韩信的踅面一样,金华人民坚持认为火腿的发明者是金华籍抗金名将宗泽。虽然这在正史上找不到记载,不过这个传说在民间流传极广,也没法太较真了。金华火腿分为很多个品种:隆冬腌制的冬腿、月牙型的月腿、烧竹叶熏出来的熏腿、白糖腌制的糖腿、与狗腿合腌的戌腿等……假如这个传说是真的,和靠面包为生的罗马军团士兵、靠饭团为生的日本武士、以及将椰枣作为主食的古阿拉伯军人比起来,南宋军人无疑是很有口福的。

null

▲金华火腿

除了腌制,肉食还可以做成各种酱(后来出现豆酱),并且在士兵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敦煌出土的一片汉代竹简就记载了河西边塞军人的日常食品清单:“酒三斛,黍米二斛,酱二斗。”这很可能说明在大部分情况下,新鲜蔬菜和肉类是遥不可及的,在漫长又无聊的戍边岁月里,以盐入味的各种酱类是唯一的下饭菜和调味品。

null

▲汉代烽燧遗址

上面说的是农耕民族的军粮的概况,下面再说说游牧民族的军粮。众所周知,游牧民族主食是奶以及奶制品(普通牧民也吃不上肉)。蒙古大军在出征的时候经常携带大量牛羊作为移动粮草库。不过在快速奔袭时,这些显然还是不方便。蒙古军便携军粮一般是两样东西。一是马可波罗记载的脱水的粉末状奶制品,另外一个就是风干牛肉条。这种肉条系专门选出来的红肉(脂肪少),切条后在室内自然风干,再用锤子敲打,最后只剩下纤维,体积比原来大大缩小,称得上真正的军用压缩食品。

null

总之,关于古代军队吃什么的问题,是个特别因地制宜的事情。所以在极端情况下,军队几乎什么都吃(包括人肉)。古代军队那些为了节省烹饪时而发明出来的速食军粮,虽然动了很多心思,但由于口味的原因,这些军粮往往是战备存储,几乎不大可能是士兵的首选。毕竟时至今日,现代军队也是对各种方便食品充满了怨念,对野战厨房充满了爱。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南冠儿,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皖ICP备2021004516号-14
企业800网 ·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