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再次就滴滴事件发表评论,称不赞成一棍子打死网约车,否则“黑车”可能会卷土重来,而“黑车”的安全问题比滴滴等网约车严重得多。
以下为全文:
滴滴顺风车管理的严重漏洞是显而易见的,遇害女孩的鲜活生命本来有机会被挽救,但那一线希望最终掉入那个漏洞里时,一个漏洞就成为深渊。滴滴必须尽最大努力加强以司机信用体系和紧急情况反应体系为中心的安全建设,这是它能够继续走下去的生命线。
另外,我不主张大家把滴滴往死里打,包括顺风车业务,也应给它在彻底整改的基础上一个发展的机会。大家想想看,城市计程车的服务缺口多么大,没有滴滴等网约车这样的新业务补充进来,我们的出行面貌又会是个什么样子。
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过大量的“黑车”,即使在北京,前几年一到晚上,那些“黑车”挡风玻璃后面挂着一串小红灯就大量上街。它们不受任何管理,没有任何信息留下,经常宰客,其安全保障与网约车不知要差多少。但是我们又多少人都坐过“黑车”,因为当时不坐“黑车”又坐什么呢?
滴滴等网约车基本把“黑车”打败了,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进步。当然了,网约车还是有一个需要继续完善的过程,但我们要给它发展完善的机会。它们出了问题,应严厉责罚,这种责罚就是促它们改进的鞭策。但是我们不要把它们一棍子打死,因为那样的话,网约车少了,“黑车”就可能卷土重来。
顺风车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流行,在欧美,人们站在路上就拦免费顺风车,而且女生拦到顺风车的概率要大大高于男生。有的国家出于环保考虑鼓励顺风车。甚至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有段时间老百姓的车都可以当出租用、价钱自议。这当中的管理因素都很低,甚至没有。
在中国如果顺风车要变成网约车的一种正规业务,必须随着技术进步等要素变化大规模提升安全管理,对参与顺风车业务的司机进行安全筛选,同时争取做到业务过程的实时跟踪。总之不能仅凭着顺风车的原始理念,搞成简单介绍司机和乘客接触的平台,管理因素必须最大限度地介入。
100多天里,两个女孩子失去宝贵生命。我们再也不要这样的悲剧上演,同时老胡也不希望网约车这一还不太久的新事物遭到摧毁性打击,我们重新回到出行困难或者使用没有人承担安全责任的“黑车”的那种时候。改善网约车的安全保障,这大概是唯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