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分去医院看病的人,可能有这样的疑惑:
医生问几句话、“摸”了几下,就给我开药了,难道不需要检查吗?
其实,在你们说话过程中,医生可能已经给你“手动检查”过了:医生用手摸你的手腕、脖子、脚背……这可不是在号脉,而是在用手检查,专业术语又叫“触诊”。
你可别小看这种手动检查方法,医生很多时候要靠它辨别疾病。
《生命时报》采访心内科专家,把他们的“触诊”秘籍教给你。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介入血管外科主任医师佟小强范则杨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许宏伟
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病专家洪昭光
血管隐藏在皮肤之下,健康与否从体表看不出来,但可以用手“摸”出来。身体上这5个地方“标着”血管的健康程度,摸一摸,就能大致判断血管好不好。
摸手腕
查查有没有房颤
正常的脉搏与心率一致,每分钟60~100次,且间隔规律。
方法:
把手指轻轻搭在手腕靠近大拇指一侧,感受自己的脉搏。
若脉搏跳动不规律,可能是房颤、血管狭窄等疾病。
房颤:
如果有心慌、气短等症状,脉搏有时快、有时慢、且毫无规律,就要怀疑是房颤。
或让家人同时把手放到自己的手腕和胸口,检查心跳和脉搏是否一致,不一致也是房颤的表现。
动脉狭窄:
锁骨下动脉狭窄也会影响脉搏正常跳动,出现一侧脉弱,甚至摸不到的情况。
严重的锁骨下动脉狭窄,不仅影响上肢血流,还会影响脑部的供血,产生头晕、看不清东西、走路不稳等症状。
如果发现自己脉搏过快、过慢或节律紊乱,都要尽快到医院检查,找到原因。
摸脚背
查腿部血管通不通
足背动脉的搏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血管健康状况。
足背动脉的搏动强度因人而异,有些人搏动很强,有些人似有似无,主要与天生差异或脚的胖瘦有关。
方法:
把手指轻轻搭在脚背部最高点正中间的位置,感受脉搏。
如果一个人的足背动脉搏动发生了变化,那有可能预示着动脉出现了问题。
左右不对称:
如果一侧足背动脉搏动减弱且左右不对称,原因通常就是下肢动脉硬化。
双侧都减弱:
如果双脚的足背动脉都越来越弱,还要警惕髂总动脉等位置相对更高的血管出现了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等。
出现上面两种情况,应该及时到血管科就诊。糖尿病人出现血管问题的风险更高,更应关注足背动脉搏动。
摸脖子
查颈动脉窄不窄
人体全身的动脉血管都有可能发生粥样硬化,但颈动脉发生硬化对人体危害最大:临床数据显示,近半数中风都与颈动脉狭窄有关。
方法:
男性脖子正中的喉结(女性为相应位置的软骨突起)两侧是颈动脉,把手指轻轻搭在一侧,感受颈动脉的搏动,然后再换到另一侧,判断两侧搏动是否强弱一致。
(该图主要为标明位置,自己“摸”时最好用四根手指)
如果一侧搏动减弱甚至消失,可能是颈动脉狭窄的表现,最好到医院去做血管超声检查。
需要注意的是,一定不要用力按压或者同时触摸两侧的颈动脉,以免脑部缺血。如果自己做不好,应请专业人士帮忙检查。
摸小腿
查血液循环好不好
按压自己的腿部,如果发现一侧比另一侧粗,一按一个坑,或者双腿发沉、发胀,可能是水肿了。
方法:
对比两侧腿粗细是否一致,并用手指按压小腿前部肉少、靠近骨骼的地方。
下肢水肿是由于血液回流不畅或体液淤积在下肢导致的。
没有明显诱因的一侧或双侧下肢水肿,可能反映严重的疾病,如心功能不全、静脉曲张、肝肾疾病等。
出现这种情况,就要及时就医。
“摸”肚子
预测血管病风险
肥胖会增加血管负担,带来高血压、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胖不胖,不光看体重,还要看腰围,腰围是心脑血管疾病更敏感的预测指标。
方法:
用皮尺在脐上0.5~1厘米处水平绕一周,肥胖者选腰部最粗处水平绕一周。
中国男性>85 厘米、女性>80 厘米,腰围就超标了,最好现在就开始减腰围。
可以通过坚持挺腰收腹的姿势来锻炼腹部肌肉,例如走路时要抬头挺胸、站立时腹部微微收紧、伏案工作保持正确的坐姿,日积月累就能减小腰围。
还可选择跑步、跳绳、骑自行车、打篮球、打乒乓球、游泳、散步等有氧运动,每次30分钟以上,每周进行3~5次。
触摸身上这5个地方,一定程度上能帮助我们监测血管状况,防患于未然。不过,这些方法主要是起提示作用,想确诊疾病,还是需要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