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焦点 焦点资讯 营销之道 企业报道 淘宝运营 网站建设 软件开发 400电话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焦点资讯 » 正文

理性与宗教的肉搏史 在反智时代谈信仰(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8-11  来源:新格网  作者:新格网  浏览次数:618  【去百度看看】
核心提示:原标题:理性与宗教的肉搏史 在反智时代谈信仰(1)   人们往往认为,技术进步伴随着理性的胜利。然而

原标题:理性与宗教的肉搏史 在反智时代谈信仰(1)

  人们往往认为,技术进步伴随着理性的胜利。然而,在理性与宗教漫长的肉搏史当中,谁占上风仍未必有答案。在苏珊·雅各比的《反智时代》呈现了美国民众之间信仰与科学的吊诡博弈。从美国历史的知识脉络来看,从理性时代到反智时代,我们的信仰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美国革命之父潘恩,以理性解构基督教神话

  1809年6月8日,托马斯·潘恩在美国纽约格林尼治村去世。几天后,在他的葬礼上,这位与美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人物,因为对于基督教正统的挑战而树敌无数,最终只有六人愿意来为他送行。就在病危的时候,一位女人来到他的床前,声称自己受到上帝的遣派来拯救他的灵魂。潘恩一息尚存,微弱地说:“这不会是真的。你不可能被派来,送上这些无聊的信息……上帝如果要传来啥启示,也不可能派来你这样丑陋的老女人啊。”

  老女人的好心,并没得到好报。人到最后一刻,潘恩还是坚持了《理性时代》的信念,或许也有过死亡的恐慌,但还是没有让神叨叨的安慰来保持最后的平静。

  两百多年后,潘恩的身后知己,克里斯托弗·希钦斯,躺在病床上,他差不多已被癌症折磨得只剩下一副骨架了。面对这位终其一生的无神论斗士,也有人凑在他的耳边,问他,想过一个问题吧,死亡之后还有什么。他一丝冷笑,淡淡地说,那将是一片空虚。人发明了天堂和地域,当人化为灰烬,二者就当随着人的离去而离去。当他离去后,也有人制造了这位死人的荒唐。有人说,希钦斯在临终的时候,也恐慌得要命;看来,他明白,他即将面对的不是空虚,而是作为弑神者当承受的无尽折磨。好在他的家人见证了他的死亡,他们亮出了希钦斯最后的平静。

  就在希钦斯去世前几年,他还为潘恩撰写了一部传记。在其中,他说道:“当权利和理性遭受或明或暗的攻击时,托马斯·潘恩的人生和著作将一直成为我们赖以依靠的军械库的组成部分。”他还说:“如果人的权利在黑暗时代当得到支持,我们就该需要一个理性时代。”

  《理性时代》的确让潘恩身后无数人尝到了理性的美味,分得了红利。爱迪生就还抱怨过,这个时代的学生实在可怜,他们在学校里咋就不能接触到潘恩的著作,好让他们也像他一样,早早地开启自我的知性,不再为任何教条买单。马克·吐温虽然也从中受益,他也说,内战以前,谁要是承认自己私下读过这本书,得需要多大的勇气。

  《理性时代》共由三部小册子构成,分别出版于1794年、1795年和1804年。第一部主要讲述了潘恩自己的理念与关怀。潘恩提倡自然宗教,批判以宗教名义而玩弄的种种迷信、巫术。这样的信仰还是承认神的存在,神为万事万物赋予了灵魂。万事万物所具有的规律就像是神灵的存在。你拥有理性和思辨能力,就能去发现潜在的神力。《理性时代》后面两部是他对于《圣经》及其注经学的解构。就以《圣经》来说,信仰者以它作为自己认知和行为的指导手册,需要在里面找到清晰明了的指导训诫。不过,潘恩就明说了,这样的圣经圣典,并非从天而降,上帝也不会有心思为人类写作一部著作,这里面的文字都该出自凡人之手。而且,还远不止一位凡人参与到这个创作过程中。我们今天所能读到的《圣经》,在时间长河中经过无数人的努力,积累而成。那么,前后冲突、矛盾的地方,也就在所难免了。这个看法一旦成立,那些企盼从中得到启示的信徒们又该何去何从?在众多虔诚的信仰者眼里,这当然算得上是不可宽谅的亵渎。另外,《圣经》既然不能为世人的行动提供明确的指示,也不可能为我们认识这个世界提供准确无误的知识,我们必须用经验、逻辑来发现真实了。

  政教分离之后,迎来“理性时代”

  其实,《理性时代》提供的观点和信息,没有多少可以认作潘恩本人的原创。他读过欧洲哲学家斯宾诺莎、休谟、伏尔泰等人的作品,熟悉他们的论点。不过,潘恩才算得上传播的能手。除了他之前写作的《常识》《人的权利》等小册子之外,《理性时代》也很快在美国赢得了广泛读者。他爱在文中使用“我们”,他与读者之间不该有隔阂,他没有端着教育者、传道者的姿态。他的语言浅白而又直接,甚至显得生猛。因此,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普通读者,都能分享他的论述。而这样的书写语言也影响了后来的革命小册子。

  这样的亵渎为他带来声誉的同时,厄运也跟着来了。这部书在英国、法国等地的出版并不顺利。英国漫画家乔治·克鲁克香克(George Cruikshank)还为潘恩创作了一幅漫画。潘恩在这幅画里享受到耶稣的待遇,被捆绑在十字架上,整个身体也差不多湮没在熊熊烈火之中。

  罗伯特·英格索兰(1833-1899,Robert Ingersoll)这样评介潘恩的命运:“他是人民的受害者,但他的信念仍不可动摇。他依然是自由队伍中的一名战士。那些人在不耐烦地等待他的死亡,他却一直在试图启蒙、开化他们。”在纪念潘恩的公开演讲中,他还说:“至少,在这个国家,他已将被列入最为值得骄傲的行列。在独立宣言的周年纪念日上,他的名字也该挂在所有演说家的口边,而他也被全体人民所记忆。托马斯·潘恩并未就此结束自己的事业。”

  在美国思想史上,英格索兰已被人长久地遗忘了。到了2013年,苏珊·雅各比出版《伟大的不可知论者:罗伯特·英格索兰与美国自由思想》(The Great Agnostic: Robert Ingersoll and American Freethought),这位19世纪的自由思想者又再次出现在公众眼前。英格索兰被雅各比视为潘恩精神的承继者,他也擅长对公众传播思想。不同于潘恩的是,他不通过撰写小册子来吸引大众,他四处讲演,用通俗的口语来传播理性时代的新福音。他的讲题多关于人文主义和自由思想,也常戏谑宗教信仰。不少公共媒体也在批判他,但仍难以止住不少人的热情。为了聆听他的讲演,每位听众不得不支付一美元的门票费。他还担任了美国世俗协会(the American Secular Union)的领导。

  苏珊·雅各比指出,从19世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段时间正为美国历史上自由思想的黄金时代。或者说,这正是她心目中的“理性时代”。在这个时代里,除了有能够广泛影响大众的英格索兰,还有艾默生、梭罗、惠特曼等一长串名字。

  说到这个黄金时代的生成,不能不提到1791年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通过。有了这短短的法律条文,政府和宗教便从此在美国无法结缘。在人类历史上,“政教分离”首次进入了国家宪法。“国教”也从此不可能在这个国家酝酿生成。

  若要感谢这项国家法案,还不得不提到托马斯·杰斐逊。他担任过美国历史上的第三任总统,在给别人的邮件中,他率先提出,在政府与教会之间得建起高墙。也正是这座高墙的建立,潘恩才能安然地在美国死去,殒命于烈火的场景也只能出现在那幅漫画上。

  ■ 观点·“反智主义”书摘

  关键词 技术

  《反智时代:谎言中的美国文化》

  作者:苏珊·雅各比

  (Susan Jacoby)

  版本:新星出版社

  2018年6月

  “十九世纪末期,人们会在大平原上奔走千里,只为亲耳听到英格索尔和赫胥黎等总是攻击听众们最珍视的信仰之人的观点。如今,很多美国人连政治意见和观点不同的Facebook页面都懒得打开。……美国如今染上了一种将无知、反理性主义与反智主义交织在一起,在技术的作用下突变的病症,它比过去那种周期性的疾病更加危险。当前这轮爆发所产生的严重危害与人们对一切不以为意的精神状态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 历史

  《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

  (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

  作者:理查德·霍夫斯塔特

  (Richard Hofstadter)

  版本:诺普夫书局(Knopf)

  1963年2月

  “我们的反智主义,事实上比我们的民族认同更加古老,而且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对这种背景的考察表明,知识分子在美国所受到的敬意并没有长期持续下滑,也并非在近期突然变糟,而是处在周期波动之中;这样的考察还发现,知识分子在我们这个时代所受的怨恨并不意味着他们地位的下降,而是表明他们越发重要。”

  (下转B03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吉ICP备19006030号-4
企业800网 ·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