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13日,上海的“八一三”抗战正式打响。而在同月的18日,在杜聿明少将的率领下,中国陆军当时最精锐的陆军装甲兵团自石家庄折返南京南下淞沪与日军交战。这一次也是中国军队历史上首次大规模动用装甲力量和日军硬碰硬。
然而这次由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会战”结局却是以伤亡十多万人,主动撤离而告终。在面对日军海陆空立体攻势下,就算是被认为是抗战初期核心装甲力量的陆军装甲兵团也只得铩羽而归。然而总结起经验来,其实不光是装甲兵自身的问题。就拿1937年中国军队的步坦认知能力来说,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漏洞与缺陷。
▲淞沪会战中参战的陆军装甲兵团动用了两个连的单位,一个叫“虎”,一个叫做“龙”。其下属装备的都是英国威克斯系列轻型坦克(6吨和3.5吨)。而6吨型的威克斯轻型坦克有一门短管47毫米炮,至于3.5吨者则只配发有机枪,但可以水陆并行。
事实上,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初期遭遇的日军数量并不是很多。会战早期日军装备的94式超轻型坦克,也根本无法对中国军队的现役坦克构成任何威胁(即便是在战役中后期投入了89式中型坦克,日军也无法对中国坦克兵在技术上构成优势)。然而,在1937年8月19日抵达战区后,陆军装甲兵团装甲营1连连长郭恒健在当时的第87步兵师师长王敬久的敦促下,未经过仔细的战斗侦查和检修就投入到了对日军的作战当中。
▲1937年正在租界边境区域和英国守备军士兵交谈的德械师单位。即便是这些抗战早期的“精锐”,对于步坦协同的认知也仅仅停留在很低的程度之上。相当一部分人甚至认为坦克就是无敌的,需要我们步兵做什么呢?
坦克刚一开到阵地,第87师的步兵就要求这些“金刚不坏”的“铁王八”马上出击。而坦克兵们则要求步兵跟随在其身后提供必要掩护。步兵指挥官满口答应。随后6辆中国军队的坦克就这些沿着四川北路,轻松突入到了上海杨浦地区的日军阵地之中,沿途横扫一切日军的机枪火力点,所向披靡!坦克甚至一度杀到了当时汇山码头附近的日军司令部周边。郭连长在率领坦克单刀直入后,命令原地待命整顿。可等了整整两个多小时,却没有见到一个友军步兵跟上来!急的发慌的郭连长从自己的威克斯坦克上跳下车,想转身返回己方阵地寻找友军时被日军狙击手打死。而当时的第2连连长郑邵炎在得知“不见友军跟上,前又有大量日军步兵聚集”的报告后,选择了悲壮般的一幕:让自己的坦克杀入日军阵地,用履带碾死日军。然而这种自杀式攻击的方法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效果。郑连长遭到了早已准备就绪的日军反坦克炮攻击,连人带车以身殉国。
▲郑邵炎连长的威克斯坦克单车突击日军阵地的场景乃是事后摆拍。要知道在面对这样一个“子弹打不穿,手雷炸不动”的怪物时,照片上的这些日军士兵可没有如此淡定的趴在掩体后面。而是四散而逃
也就是在此战后,中国军队高层指挥开始反思使用坦克战术的利弊。并做了总结:没能给坦克兵足够的时间准备造成无畏的牺牲,同时未能对基层的步坦协同认知进行科普,导致“坦克突击,步兵休息”的尴尬局面最终造成被日军分割包围的惨剧。而淞沪会战大部为巷战,将坦克用于巷战时务必需要强调步兵的配合。
▲为日军舰炮所摧毁的中国威克斯轻型坦克。
淞沪会战是中国装甲兵的首次硬仗,虽然战败,但仍然取得了相对不错的战果:击毁17辆日军装甲车辆,缴获日军驻上海征兵办事处的军旗。也可以说是小小的提升了一下士气吧。
▲上图为日军缴获的中国军队所用威克斯6吨轻型坦克。而坦克上的人则是日本战地记者滨野嘉夫。这个报道了淞沪会战的知名朝日新闻记者最终将在1937年12月3日毙命于中国军队战车机枪之下。
本文为筑垒地域原创作品,主编原廓,原著木言北。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更多精彩一战、二战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筑垒地域:zhulei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