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山西基层非遗保护工作者尚向斌:非遗文化亟需产业化
山西基层非遗保护工作者尚向斌:非遗文化亟需产业化
中新网长治8月8日电(杨杰英) “承遗风古训,传文化薪火。我从2009年开始接触非遗保护工作,深知其非遗保护的艰辛与不易,也更加深刻了解到非遗的真正价值是在于其所蕴含的文化因子。”长治市郊区文化馆馆长、郊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郊区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尚向斌表示,在接触非遗保护工作的这些年,逐步掌握非遗工作方法要领,从其所蕴含的文化因子中获得灵感,创作出体现民族独特风格和优秀价值观的非遗文创作品,逐步形成非遗文化产业化,使得非遗得到传承和发展。
河西旱船(区级名录保护项目) 长治市非遗保护中心供图 摄长治市郊区地处山西省东南部,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郊区拥有自己独特的区域文化,乡绣等民间美术,狮舞、舞龙、旱船、扛装、高跷、李村干板秧歌、八角鼓书等民间舞蹈、戏剧、曲艺,古传太极等传统体育竞技,张果老传说、炎帝神农氏故事、潞州及二贤庄侠义传等民间文学遗产多姿多彩。
山西大学非遗课题小组采访著名潞安大鼓艺人“小宝则”、区级非遗项目“尚派八角鼓书”创始人尚进宝老先生 长治市非遗保护中心供图 摄尚向斌介绍,长治郊区紧紧结合“乡村振兴”计划,科学推进非遗保护工作,截至目前共有省级非遗名录保护项目3项,市级8项,区级28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4人,市级6人。市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
针对这些独特、丰富的非遗资源,长治郊区多年来开展许多工作来促进其传承保护。尚向斌表示,长治市郊区文化馆始终坚持非遗保护工作“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指导方针,积极开展工作。首先是非遗普查成果,厘清了全区非遗资源分布、保护现状。2009年起积极开展普查调研及资料的搜集工作,初步摸清了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与分布状况。涉及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曲艺、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仪、岁时节令、传统体育与竞技、传统医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共1200多条,录入省信息库350多条,基本上摸清了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在非遗申报成果方面,先后挖掘整理申报省级名录3项,市级名录8项,区级名录28项,这些成果的取得为全区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村舞龙(区级名录保护项目) 长治市非遗保护中心供图 摄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长治郊区非遗项目传承态势良好,社会效益显著,特别是锦绣坊的“锦绣虎艺”历年多次参加各类展会展览,在国内外屡获殊荣,同时也得到了国内外市场的广泛欢迎,充分展示了长治郊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这些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传承人和群众传承民间文化的积极性。
市级名录保护项目“黄土地(上党民俗)泥塑” 长治市非遗保护中心供图 摄如今,长治郊区的非遗项目已融入生活活态传承,以传承和发展民间传统文化为宗旨,将非遗项目纳入“免费送戏下乡”“消夏晚会”等文化惠民工程,结合民俗节庆、传统庙会等活动,开展非遗项目活态展示展演,集中展示河西旱船、故南扛装、张庄高跷、关村舞龙等民间艺术。伴随着活态展演的成熟,非遗文化活动也逐步常态化,更好地全面融入当代人的生活,非遗保护的理念认识也不断深化。
台湾青年走进“大国工匠”体验营学员在锦绣坊观摩省级非遗项目(上党女红)手工技艺 长治市非遗保护中心供图 摄除了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之外,传播传习非遗文化,在老顶山旅游开发区学校常年开设“民间剪纸”兴趣班,区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常宝珍老人义务传授剪纸技艺,培训学生80余名,为郊区非遗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依托传承传习基地开展培训,总计培训500人次以上。其中典型代表是市级生产性保护基地李新如医院和锦绣坊艺术品有限公司。通过培训实践,不仅使从业者增长了学识、提高了技艺,而且对独特技艺的价值和潜力也有了更强的自信。
区级名录保护项目(民间剪纸)作品展 长治市非遗保护中心供图 摄通过多年的工作,长治郊区文化馆已摸索出一些较有特色的保护举措及创新方法,其中包括发动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和大学生村官这两支队伍,提高群众参与热情。尚向斌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重点在基层农村,只有深入群众,才能发现更多、更好的基本线索。在全区范围内,利用农村广播喇叭、集市,组织村里的老人座谈等开展了普查宣传活动。用群众熟悉的语言介绍了普查的意义和好处,努力取得群众的支持。
区级名录保护项目(山西乡绣)系列作品展 长治市非遗保护中心供图 摄同时,积极探索保护途径和方法,不断推动非遗工作深入发展。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大力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知识宣传和展览、演出、论坛、表彰等展示活动。依靠舆论引导,努力培养民众的文化自觉,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
区级名录保护项目传承人常宝珍老人 长治市非遗保护中心供图 摄在谈到未来的工作计划时,尚向斌说,首先,要创造条件完善数据库建设,建立科学有序工作运行机制。其次,要拓展非遗项目展示空间。如建成一个以“百鸡”为专题的农民画展厅;筹备打造“太行人家”泥塑展厅;利用楼道橱窗空间打造“非遗文化墙”。最后,在加强生产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申请上多下功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