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型民企:“幸福”来得有点突然 三家银行主动上门续贷
货币政策的“调整”让某地方大型民企负责人孙刚(化名)突然感觉到“好日子又回来了,上周当地三家银行主动找到我洽谈续贷。”而在三周前,他主动上门希望银行能对部分贷款进行展期,还吃了闭门羹。
在贷款展期申请被拒的情况下,孙刚也曾尝试发债融资,但由于近期民企信用债违约事件迭起而被金融机构直接叫停,发行结构性资管产品融资则因《资管新规》而搁置,但到今年9月底,企业需要偿还约1亿元银行贷款。
“续贷让企业赢得了喘息机会。”但孙刚兴奋之余,又担心货币政策结构性宽松,会让自己遭遇新的烦恼。
“2008年次贷危机后银行释放天量信贷,为响应地方政府经济转型发展要求,我们通过加大债务杠杆方式将主营业务从工程机械设备制造,扩大到新材料、太阳能光伏与物联网等,负债增加,一度在去杠杆过程资金捉襟见肘,如今货币政策趋于宽松,近日地方政府希望当地民企能把握机会尽可能多地获取信贷资金加大新项目投资,又让我们可能走上债务驱动发展的模式,背负新的高杠杆压力。”他感慨说。
这些年的艰难融资历程,让孙刚感悟到,在货币政策松紧交替期间,只有做力所能及的事,赚自己有能力把握的钱,才能确保企业稳步前行,避开负债驱动发展的诱惑与风险。
续贷旨在防范坏账
这次“幸福”的确来得有点突然。
“银行方面告知,这主要得益于7月中旬银保监会召开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做好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座谈会。” 孙刚说,相关部门要求大中型银行要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合理确定普惠型小微贷款价格,带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实际贷款利率明显下降。逐步降低对抵押担保和外部评估的依赖,从源头上降低小微企业融资费用负担。
为此当地多家银行迅速响应,额外追加了小微企业与地方优质民企的信贷投放额度,并将当地有高新技术研发能力与稳健经营能力的民企与小微企业优先纳入信贷投放对象,孙刚创建的企业在当地无论业务规模还是技术创新能力都相当突出,因此备受青睐。
“这一下子解决了我最头疼的资金问题。”目前孙刚的企业旗下多个技术创新孵化项目的确急需资金,比如新材料项目刚从技术研发进入产品设计,正打算开始布局市场,物联网项目则在运营一段时间后,需要投入新资金进行市场推广。
不过,他发现,银行在积极放贷降低利率同时,还“留了一手”:“以往银行信贷部门和我洽谈续贷,现在多家城商行派出投行+信贷部门人士过来,帮我设计所谓的创新型信贷产品。”
以新材料项目融资为例,一家股份制银行当地分行在提供贷款的同时,希望孙刚与银行签订一份补充协议,即新材料项目业绩发展达到一定水准,银行有权寻找第三方基金入股投资,部分入股资金将直接偿还银行贷款(不影响企业资金流);反之新材料项目运营受挫,孙刚所在企业需将工程机械设备销售款优先用于偿还这笔贷款(相关销售回流资金账户必须设在这家银行)。
此外,部分银行针对工程机械设备业务计划引入新型供应链金融信贷模式,即孙刚所在的企业向银行递交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名单,经银行风控部门审核后,银行可以以供应链金融形式给部分上下游企业放贷,且贷款形式属于信用贷款,不像以往需要孙刚拿出土地厂房与企业家房产作为贷款抵押品。不过,一旦上下游企业出现还贷逾期,银行有权从孙刚企业其他销售回款里先扣除资金“还贷”,等到这些企业还贷后再还给孙刚。
在他看来,这些措施并未降低银行对资产抵押品的依赖,只是还款“担保”方式换了花样。更重要的是,新贷款利率并未明显降低,名义上比以往降低了15%,但扣除相关手续费后,实际贷款利率较以往仅下降了不到5%。且孙刚发现,所谓银行加大民企与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更准确的来说是“借新还旧”。
“我粗略估算,这些银行给我的续贷额度,大概80%用于偿还现有贷款与结构性融资产品,真正能用于业务经营拓展的信贷资金不到20%。”孙刚因此认为,银行如此殷勤,还是担心民企资金链吃紧出现贷款逾期,最终触发银行坏账率飙涨。
“两家银行在续贷谈判期间一直询问我何时启动上市,并暗示企业尽早上市就能一次性还清贷款,无需再为四处融资借新还旧奔波。”孙刚透露。
但当前,对孙刚而言,能拿到续贷资金才是最重要的,否则9月贷款到期时,资金链捉襟见肘,他根本没精力拓展业务。他也承认,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中美贸易争端升级等压力下,续贷的确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让他能够腾出更多精力优化经营决策,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确保企业稳步发展。
最怕地方政府“加项目”
在庆幸得到续贷资金之余,孙刚的担忧就是这些年每逢信贷宽松,地方政府鉴于推动经济转型发展,都会希望当地民企“用活”新增信贷资金,加大对新兴产业、新项目的投入,无形间让企业背负上了“债务驱动发展”的压力。
“上周地方政府已找了地方多家大型民企负责人沟通,明确提出希望借助此次货币政策结构性宽松与积极财政政策落地机会,加快当地新经济转型发展与重要基建项目的建设。”孙刚告诉记者,尽管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并没有明确要求企业家加大新经济项目的投入,但暗示在当前地方融资平台与房地产贷款受限的情况下,地方相关部门正着手制定新的新经济产业扶持政策,引导当地企业加快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环保新能源、新零售等领域布局。
“坦白说,我现在有点害怕多元化布局。”孙刚直言,此前一轮多元化布局尚未实现理想效果,高债务杠杆问题则早已浮出水面,迫使他过去两年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解决资金周转与借新还旧问题。
2013年初,当地政府提出发展绿色经济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孙刚认为这是企业规模扩张的好机会,一口气将业务范畴扩展到太阳能发电、清洁能源、新材料与物联网等领域,而如今这些项目要么刚进入投产运营,要么因市场环境变化导致经营压力骤增,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提升技术研发能力寻找新的市场突破口。
若企业此时再将新增信贷资金用于新项目投资,将令企业在“债务驱动发展”道路上越走越远,孙刚坦言,自己偶尔会想到“最坏的情况”——一旦未来货币政策再度收紧,各个项目融资压力接踵而至,企业很可能真的倒在高负债杠杆与资金链断裂身上。
“现在我最担心的,是积极财政与货币政策宽松的共振下,相关地方政府与企业负债率与杠杆率再度走高,最终导致政策再度回归去杠杆,到时企业会不会再度陷入银行抽贷与融资困局,最终出现最坏情况。”他感慨道,越是货币政策宽松,企业越要居安思危——尤其当企业“拿钱”(银行信贷)容易,开始投资“随意”时,必须回想一下当年去杠杆与紧信用时期业务布局多元化所带来的“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