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八路竟然找汉奸“借粮”?这不可能!
相信很多人乍看到此,都会做出如此反应。毕竟,在抗日敌后战场上,无论是八路军还是新四军,其吃饭问题向来由当地抗日政府负责筹集,几乎不可能从敌人那里弄到粮食,除非是武力夺取。但如果说找汉奸“借粮”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打鬼子,相信很多人会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那么,如何做到通过“借粮”来“打鬼子”呢?先来看看八路军抗日决死队第一纵队三十八团八连官兵是如何做的。
王和镇,位于绵上县(旧县制,抗战后并入沁源县)和平遥交界处,是日军伸向我太岳根据地的重要据点之一。它即可控制平遥、介休通往绵上、沁源的大道,还是(大)同蒲(州)铁路沿线日军进山扫荡的重要集结地。鉴于其战略位置,王和据点常驻日伪军各一个中队。1940年冬季,日军对太岳根据地发起大规模的报复性“扫荡”后,这里的敌人气焰更加嚣张,窜入绵上县北部的大小村庄,靠刺刀建立 了伪“维持会”。通过这些伪组织,敌人经常向各村要粮、要钱、要人,如有不从便在“清剿”的旗号下烧杀抢掠。
1941年6月,八连在连长胡尚礼、指导员张道荣率领下挺进到王和地区。这支部队的任务是,在绵上县“青年复仇”大队的配合下,以积极的出击,摧毁敌伪政权,从而粉碎敌人对根据地的“蚕食”。这是个艰巨的任务!毕竟,王和据点的工事修得很坚固、守备力量也很充足,很难通过强攻手段拿下;而且,自获悉八连到来后,敌人轻易不敢出来活动,以致歼敌于运动之中的可能性也大为降低。怎么办?经过实地侦察之后,胡尚礼与张道荣、王振贵(复仇大队长)反复研究后决定,在古寨村预设阵地,通过伏击的方式打击敌人。
这一作战设想成否达成的关键是,如何将王和之敌诱至伏击圈!但这对八连来说也不是问题。
很快,一队八路军战士大摇大摆地走进了古寨村“维持会”的院子。不等对方反应过来,就要求其立刻送来二百斤白面。对此,那些自持有日本人撑腰的伪“工作人员”不肯就范。他们辩称,“本地不产麦子肯定交不出那么多白面”。这个理由显然不能让那个领头的八路军班长满意,他态度强硬地表示,如果交不白面,第二天还会带人过来。一连三天,他们天天来古寨催粮。终于,王和据点的鬼子被这群“张狂”的八路激怒了。25日上午,听说那队八路又进了古寨,一百多鬼子在伪军的配合下,气势汹汹地杀了出来。
他们终于中计了!
八连和复仇大队在古寨以北严阵以待:全连按三、二、一排顺序,布置在大路以东的高地上,刚刚“催粮”归来的一班与复仇大队抢占了村北口阵地,阻止敌先头部队突入古寨村内。9时许,当敌人进入伏击圈后,连长胡尚礼发出了攻击信号。霎时间,一班与复仇大队对准敌人的尖兵,连队对准敌人的本队,步枪、机枪、掷弹筒一齐开火。猝不及防的日伪军当即被毙伤十多人,鬼子中队长也在中枪后一头栽了下马去。趁敌人乱作一团之际,二排和三排在一排的掩护下发起冲击。此时,一个从突袭状态下恢复过来的鬼子军官指挥一部分兵力企图抢占西山头,另一部分人则与冲过来的八路军拼起了刺刀。关键时刻,胡尚礼下令特等射手将那个鬼子军官狙杀,那些进攻西山头的鬼子也连滚带爬地败下阵来。当冲击的部队接近目标时,敌人顿时丧失斗志,争先恐后地朝王和方向逃去。战斗只持续了一小时左右便以八路军的胜利而结束,共毙伤日军中队长以下20多人,我方仅一名战士负伤。
这是一场精彩的伏击战, 其成功主要得益于:
一、战术得当、指挥果断
八路军指挥员正确地认看到,凭借现有力量和装备,很难通过强攻的方式拿下王和。只有将敌人诱出“乌龟壳”,然后再在其运动之中予以打击。此外,在战斗开始后,当察觉到敌人的指挥系统开始恢复时,指挥员果断利用狙击战术将其再次打乱,从而确保了战局继续朝有利于我军的方向发展。
二、预设战场、地形有利
为了更好的打击敌人,八路军将预设战场选定在王和以南15华里的古寨村。这里四面环山,村北大道以东的高地上,便于我方部队的隐蔽和进出;同时,这里距王和15华里,敌人来不及增援,重火力又“够”不到。
三、反复诱敌,引蛇出洞
这是确保伏击成功的关键。八路军指挥员了解到:由于甘心附敌,加之与绵上县的伪军政要员过往密切,所以王和据点很少对古寨 “维持会”送来的情报产生怀疑。不过,仅凭这些,还是难以将鬼子从王和诱出。必须采取反复引诱,方可令对手上钩。最终,胡连长等人从历史上“三顾茅庐”的故事得到启发,派一班连续三天到古寨去“借粮”,要求他们戏要演足,做到让汉奸们胆战心惊的同时又有从一班的“麻痹大意”中窥到我军情报的暗喜。只有这样的情报,才能让鬼子产生错觉,认为其已经掌握了八路的行动规律,消灭对手定有把握。事实证明,一班战士圆满地完成了这一任务!(文/刘明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