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专访|梅婷: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放下手机
从电视剧到电影,梅婷塑造了不少经典角色。但一说起梅婷,很多人脑子里出现的第一个印象,就是经典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梅婷所诠释的饱受家暴痛苦最后奋起反抗的女性形象,不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极具社会意义的。而对于梅婷本人,这部作品不但为她拿到了一些荣誉,更让她难以忘怀拍摄中的种种不易,至今聊起这部作品,她都能回忆起“鱼缸砸头”“拖鞋踩脸”等场景的拍摄细节,身在角色情绪中的那种压抑与难过。这之后,许多找到梅婷的作品,都难免带了些苦情的意味,再加上她本身颇具古典美的外形,诠释这样的角色很是顺理成章。当《陪读妈妈》这部剧找到她时,一听角色颇具喜感,梅婷特别高兴,她说自己上学的时候交的作业都是喜剧,而哭戏,“其实我并不擅长”。
《陪读妈妈》海报
接下这部剧,梅婷自称是因为好奇。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对于“陪读”的家长群体,梅婷很想了解一下。接触了剧中的陪读妈妈原型们,梅婷对于家庭亲子关系,对于如何做一个好妈妈,有了很多思考。而在这部剧里,也是她第二次与年轻演员胡先煦合作演母子。之前在《琅琊榜之风起长林》里,二人演皇后与太子,虽然交流不多,但对戏的默契十足。梅婷所饰演的皇后一角,为太子殚精竭虑,却囿于格局眼界所限,所图谋之事往往适得其反,是一个悲剧人物。梅婷将人物的可怜可恨、固执多疑诠释得很是恰当。而在《陪读妈妈》中,梅婷和胡先煦成了一对极具喜剧特质的母子,台前幕后的相处中,都颇有好玩之处。梅婷塑造的工作中风风火火、生活中有点二的精英妈妈李娜,成为她以往作品中罕见的一种人物形象。
【对话】
《陪读妈妈》题材有现实意义
澎湃新闻:参与《陪读妈妈》这个项目的初衷是?
梅婷:先是这个名字,听到这里我就挺好奇的,可能是因为自己有孩子,就想知道国外陪读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然后再加上拿到剧本以后,我觉得还是挺有现实意义的,对于当下来说,除了那些去国外陪读的,还有很多在国内放下自己事业的陪读家长,有很多这样的家庭。
编剧本身是一位陪读妈妈,所以每次只要她来剧组,我都要采访采访她,我曾经问过,我说陪读怎么样?那个时候我们还没有去温哥华拍,后来我们去了温哥华以后就接触到了很多陪读妈妈,这些很多都是我们这编剧的朋友,所以她就有很多原型,有很多故事。
《陪读妈妈》,梅婷饰演李娜
澎湃新闻:刚刚也说在温哥华,然后看到很多的中国陪读母亲,但陪读对外国家长来说挺少见吧?
梅婷:其实也不是说完全没有,比如说有一些老外他们来中国工作的,他们也会把孩子带过来,然后全家过来,孩子是跟着父母的。我就认识一个家庭是妈妈过来中国工作,然后爸爸就整个放下了自己所有的事儿,两个孩子都是他带着每天接送上下学,他这就成为陪读家长了。但是通常他们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咱们这边可能是一个家庭里妈妈去陪读了,然后爸爸在国内继续工作挣钱,来提供整个家的生活费,支撑这个孩子出国上学的可能。咱们是孩子出国了,家长跟着孩子。
《琅琊榜之风起长林》,梅婷饰演荀皇后
澎湃新闻:在《琅琊榜之风起长林》里胡先煦就演过你儿子了,这次《陪读妈妈》里他演的是个特别皮的儿子,这部剧里你们的交流互动应该是比之前更多吧?
梅婷:《琅琊榜2》的时候,确实我们交流得并不多。因为本身古装戏,然后我们的角色身份,太后和小皇帝嘛,再加上戏份,戏量,时间上,反正当时我记得我跟他交流挺少。这个戏就不一样了,从第一天我们俩拍对手戏,我就跟他说:胡先煦,从现在开始四个月,你就拿我当妈妈。他特别“悲痛”:天哪!不会吧!我刚摆脱我亲妈!
胡先煦(中)在《陪读妈妈》里与梅婷第二次演母子
有的时候一些戏,我会问他的意见。比如剧本里写了我给了他一巴掌,我就问他,我说:通常生活中,你妈是怎么给你一把掌的?他说:就照着脑壳 ,啪就一下。我说:行,那你看看我这像不像(笑)。反正我们交流了很多,配合得也挺好的。
然后我们拍戏之余,他也跟我探讨,他说:你觉得孩子出国留学好吗?因为当时他也是高三。我就说,如果你想出国的话,可以,都这么大了。他说:我想,我想出国,我就特别想离开我爸妈。我说:那可以,你跟你爸说。因为他当时拍戏,是他爸爸陪着他。
然后我就换衣服走了,等到我再推门进休息室的时候,就听见他跟他爸在那用天津话说:梅婷老师都说了,可以出国留学。原来他爸是不同意他出国的。我就赶紧跟他说:别,我说的不做数,你们要好好商量啊!
澎湃新闻:他还挺聪明的 ,就是想找个人给他撑腰。
梅婷:对,特别可爱。
要做一个好母亲,首先要做一个好的陪伴者
澎湃新闻:在这个剧里面,每个妈妈的个性,然后境况都是很不相同的。在你看来,你觉得一位好母亲应该是什么样的?
梅婷:我觉得要做一个好母亲,首先要做一个好的陪伴者,用尽量多的时间陪伴孩子的成长,这一点我做得很不好,老是在拍戏,但是尽量吧,有时候该放弃的就放弃该割舍的就割舍,因为孩子成长的时间是很短的,过去了你就错过了;第二妈妈要做个很好的观察者,我觉得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你要放下手机,放下工作,非常专注地跟他们交流,并且你要观察他,要感受你这个孩子,像我两个孩子,两个孩子性格就都不一样,你不能用对待一个孩子方式去对待另一个孩子,就是得因材施教,你去观察这个孩子他的特点,他(她)的性格,他(她)的优点,他(她)的弱点,他(她)的长处;最后呢,就是要做一个引导者。现在相对我们这一代小时候,能提供给孩子更多的好条件,这么丰富的教育种类环境,完全可以给他们提供很好的平台,让孩子去发挥,去玩,在玩的过程当中发现这个孩子特点特长,加以引导和开发。我觉得这三点,陪伴者、观察者和引导者。
梅婷的两个小宝贝
澎湃新闻:在这个剧里也反映出了孩子们的一些烦恼,孩子跟家长之间的这种冲突,你个人觉得有没有一些更好的处理方式?
梅婷:我这个人物李娜在初期,确实是挺独断霸道的,非常自我。跟孩子交流还是少,因为她是一个职业女性。儿子丁一一吐槽她的那些,比如说她只是顾了工作,没有时间陪孩子什么的,都是现实存在的问题。所以李娜一开始完全是按照自己帮孩子设定的道路去走的,在这点上来说,她对丁一一没有那么的民主。但后来陪读过程中,在温哥华陪着丁一一,跟孩子有更好的交流以后,最后她是带着丁一一回国了。她最后觉得,没有什么比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更重要。
澎湃新闻:现在如果设想一下,最希望自己孩子一定要具备什么品质,或者是成为什么样的人?
梅婷:首先,我希望我的孩子有吃苦的能力。现在孩子条件真的太好,太优越了。艰苦奋斗这个能力,不是意味着每个人都必须得艰苦奋斗。我只是觉得我很怕,因为说实话我们这代人还是挺努力,挺艰苦奋斗的。我们创造了好的条件,当然希望孩子能够去享受这些,但是不能因为你父母努力了,有这样的成果放在面前,然后你就可以不为你自己的人生奋斗了。很怕孩子就懒惰了或者不努力了。其实这点挺可怕的。你失败也好,没做出成绩也好,没关系,你可以再来对吧?但就怕你没有进取心,不愿意吃苦,就赖在父母身上,那我觉得就不行的。
国内中生代女演员的戏路瓶颈
澎湃新闻:国外的话,很多优秀影视作品可能40岁以上的这种成熟女演员挑大梁,然后故事精彩,人物动人。但国内这样的作品相对比较少的,有一个说法是可能50岁的男演员还在和20岁的女演员谈恋爱,但40岁的女演员就得给20岁的女演员演妈了。现在很多观众都在批评这个现状,作为女演员,你个人感受和看法是怎么样的?
梅婷:首先是跟欧美比起来,确实咱们女演员的等到成熟以后,她的机会就是比欧美要少一些。但我觉得在全球,成熟女演员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不是说光我们国家,好莱坞也一样的,你看《大小谎言》的那几个女演员,她们就是因为没有合适的作品去找她们,她们自己创作一个好东西。所以大家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只是说欧美他们,成熟女演员的机会相对我们稍多一些。他们更深入探讨人性的东西会多一些,咱们的文化里,有时候会有忌讳。你说四五十岁了谈恋爱的戏,我们这肯定少之又少,有也是要么你离婚了要么丧偶了,对不对?没有几个本来就单身的,还有要是你这恋爱是婚内出轨了,哪怕这是个在我们生活中都能看到的现象,哪怕作品里对这种做法是批判的,是在表现人性的复杂性多样性,很多观众还是接受不了。
2014年上映的电影《推拿》里,梅婷饰演盲人按摩师都红
澎湃新闻:我们的文化里对于“你什么年龄就得做什么事情”,对于传统观念,还是有很深的固有态度。这个可能在创作上包括角色塑造上,确实会产生一些阻碍。
梅婷:对,但是现实生活当中,真的很多事情都在发生,大家周围也都有,对吧?但这些题材可能受到一些限制。
澎湃新闻:你早年的经典作品,《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到现在网上讨论度都特别高,是很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作为主演回忆起这部作品的话,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梅婷: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场,拿我头砸鱼缸的戏,和拿拖鞋踩我脸的戏。那些画面对我来说是挺难忘的。而且我能想到当时现场拍的时候,因为砸鱼缸的时候,我脸上的妆,血,都做得特别好,然后那鱼缸一碎以后,就没有继续拍我了,全是拍鱼了,我还在那说:拍我呀,拍我呀。
2001年首播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让许多观众记住了梅婷
那个拖鞋踩在我脸上的时候,一下被踩上的时候,我其实特别难受,心里感觉很复杂。整个戏拍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时候觉得很压抑。因为那个戏的剧情里有太多这样的戏,所有工作人员都在旁边看着,大家越拍就越不想理导演,只有摄影师还站在导演那一边。但等到那一场拖鞋踩脸的戏拍完了以后,好像连摄影师、录音师都不理导演了,觉得他拍得太过分了,导演特别委屈,在那说:怎么都不理我了。
但同时,我还有一种感觉,因为当时那个戏在拍的时候,从剧本到团队,从每个演员到每个工作人员,我拍的过程中就有感觉:这一定是部好作品。但那个时候真没想到会家喻户晓,包括现在好多人都说,童年阴影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