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王江泾老街改造 引来数十名寻宝人
“吱吱吱,吱吱吱”,几十只金属探测仪在杂乱无章地挥动,旁边有一台挖掘机开足马力在作业,周边则是一大堆看热闹的人在围观,整个场面乱哄哄的。如果以为这是哪个曾经打过仗的地方在排雷,那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这是秀洲区王江泾一处老街在改造,因为现场发现银元,所以吸引了数十名来自各地的寻宝人前来寻宝。 发现数十枚银元发现银元的这个地方叫一里街,是王江泾镇最核心的区域,不过也是比较老旧的区域之一。现在,政府对这一带区域进行大力整治。
最早发现银元的时间是5月29日上午。据知情人介绍,这一带的原居民有人认为房子里可能有银元,所以在挖掘机对这一带推平的时候就守在这里。其他人得知消息也赶了过来。不过也有一种说法,因为在一里街东段前几天发现过银元,所以在挖到西段的时候,闻到“气息”的人都纷纷赶了过来。 “不过,白天挖的时候只是零星发现,到了傍晚突然发现了十多枚。”家住闻川路的老顾得知挖掘现场发现银元后,急忙跑过去看,就看到一大堆人围着一名男子,男子手里有圆形的东西,这个东西上面沾了不少泥巴,看不出到底是什么。
“看上去银元大小,应该是银元。后来我听说有人将这些东西洗干净后,是货真价实的银元,有的上面还有老鹰。有人统计了一下,有数十枚。”老顾说。 昨天下午1点,一里街西段仍然热闹非凡,到处都是手持金属探测仪的男男女女。他们在地上到处探测,数十台机器不停地发出“吱吱吱”声。
“啊,他发现银元了!”一名围观的女子看到一名正在探测的男子弯腰刨土,赶紧跑过去看热闹。男子真的从土里刨出一枚圆形的东西,不过似乎比银元要小,中间还有方形孔。男子将它小心翼翼地放进包里,又继续探测。
“算了,走吧,没什么东西了。”这时,一名皮肤黝黑的男子收起探测仪,叫上另外一名正在寻宝的男子。据这名男子介绍,他们来自江苏,是昨天来到这里寻宝的。
“昨天最多的时候,这里起码有80多个职业寻宝人。”皮肤黝黑的男子告诉记者。不过,有没有挖到银元或者其他的宝贝,他笑而不答。
嘉兴博物馆馆长助理徐贤卿表示,这些银元属于文物,不过,这一带有居民居住,居民也可以说是祖上埋在里面的,这样相关部门也很难处理。“这些银元价值基本上在500元左右,有的可能值1000元左右,也就这个价格,贵不到哪里去。”
一里街的“前世今生”
王江泾一里街,对于不少嘉兴人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但对于王江泾特别是年龄稍大的人来说,那就再熟悉不过了。这个地方,曾经是王江泾镇乃至嘉兴周边乡镇最为繁华的街道之一。要详细讲述一里街,就得来讲讲王江泾的历史。
今年3月,《嘉兴日报》刊发了一篇文章《一里街,漫长岁月听你诉说》,对一里街进行了详细介绍。文章称,今天的王江泾集镇,唐宋时期属嘉兴县永乐乡三十都北境。按古代记地名的方法,它所跨的圩头为东北结字圩、西北结字圩、小中圩和大中圩。一里街就在东北结字圩的南侧。南北宋之际,王氏、江氏两巨姓从北方入迁运河之东的闻川市(自此开始叫王江泾市,即王江泾镇的前身,今荷花村沈水石桥至长虹村铁店港一带),声望盖过了原住民闻人氏。后来,闻人家族从运河之东迁居到了运河之西东北结字圩东南角的射襄桥一带,并开设店铺,经商为业,始成后来王江泾集镇的开镇之族。一百多年后的元朝初年,原居住在金桥的陶菊隐因起兵抗元失败,逃至东北结字圩过起了隐居生活。在此期间,在闻人家族的带动下,以及王氏、江氏两大姓迁居他处的影响下,那些店铺又陆续搬迁到射襄桥之西,再加上东北结字圩附近一些商家的加入,一条沿河的商业街渐成雏形。而随着陶氏家族的入迁和店铺建设朝东西双向发展,一个新的王江泾集市慢慢形成了,一里街也粗具规模。
据介绍,到了明清时期,一里街的繁华达到了顶峰。沿河而建,因河而兴。这也难怪,当时的水乡嘉兴水路发达的地方,经济都比较发达。当时的一里街丝绸店铺林立,又称为丝行街。在太平天国时,王江泾被烧了七天七夜,镇上大部分建筑被毁,仅一里街部分建筑幸存。
1937年11月17日凌晨,日寇焚烧王江泾,整个集镇被烧三天三夜,一里街两旁的楼房所剩无几,几乎成废墟。直到抗战胜利后一里街才得到逐渐恢复。改革开放后,一里街上的商贸极为繁荣,各色店铺应有尽有。后来,随着集镇规划的改变和商贸区的转移,一里街上的商铺渐渐减少,这里成为主要的居民区。
如今,走在大部分已经成为废墟的一里街上,记者还能看到“赵宅”这样的特别门牌。不过,按照当地政府的规划,不久的将来,这里又将成为王江泾很有人气的地方之一。
“这里以前非常繁华,我们小时候都喜欢往这里跑,因为这里有卖吃的店铺。”今年72岁的王江泾土著居民老徐对这条街印象非常深刻。这条承载了他小时候许多美好记忆的老街被推平,进行统一规划,他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在里面。 记者 龙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