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前沿 | 美媒:中国正经历科学复兴 但在这一领域美国仍遥遥领先
《科学美国人》月刊网站7月3日刊登题为《中国的科学革命》的文章,作者是美国“科学突破奖”基金会运营总监列昂尼德·索洛维耶夫。文章称,古老的中国格言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这句话在今天仍然像在公元前7世纪一样正确。但是它所说的培育下一代的含义却发生了变化。要想让年轻人在现代世界茁壮成长,这种培育的相当大部分必须是科学理念的浸润。而根据其给予科学和科学教育的支持来判断,中国正在为这一长期使命进行不惜成本的投资。文章摘编如下:
ink="">▲《科学美国人》报道截图笔者最近刚刚结束一次对中国科学机构的巡回走访后回国。我的亲眼所见令人大开眼界。在我访问的每一家机构,故事都如出一辙:明光铮亮的崭新设施、尖端的技术以及普遍感受到的对重要合作努力的从容不迫的强调。
数字将证明我的看法。在过去30年里,中国用于研发的经费增长了超过100倍——从仅仅30多亿美元增至4000多亿美元。高质量科学出版物发表中国科学家论文的数量正在迅速上升:去年,他们在科学出版物上发表的论文数量首次超过了美国——他们发表的论文比美国多1.7万篇。
最出色的中国科学家也正越来越多地在国内从事他们的事业。尽管仍然有强烈愿望要在美国和欧洲实验室获得经验,但许多研究生现在将回归祖国。在我访问的一家生命科学机构中,70个实验室中有69个是由从西方科研机构回来的华裔科学家担任负责人的。迄今为止,华人科研人员对重要科学奖项的影响相对有限。但是考虑到目前的趋势,可以预期这种情况会迅速发生改变。
ink=""> ▲资料图片: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植物标本馆,工作人员整理待数字化的植物标本。 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美国仍然遥遥领先的一个领域是私人投资——尤其是慈善捐款。历史上,这一直是科学创新的主要推动力。在19世纪,卡文迪什家族曾把他们的资金投入英国剑桥大学以他们家族名字命名的实验室,后者产生出了一系列革命性的发现,从中子到DNA双螺旋结构。在同一时期,洛克菲勒、古根海姆和卡内基家族的财富不仅资助了美国、而且资助了国际上的开创性科学家。甚至在20世纪下半叶来自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等政府机构的拨款成为科研经费主要来源的情况下,慈善捐款仍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有越来越庞大的亿万富翁人群——超过了其他任何国家,而且据《福布斯》杂志称,这个人群正在以每周两人的速度扩大。但是,美国有大量依靠捐款运转的大学院系、研究中心和其他机构,以及像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等非营利性的研究中心,而在中国却没有类似的情况。
中国也没有多少类似于美国高净值个人和家族所设立的慈善基金会,这些基金会意在推动寻找针对全球问题的科技解决方案,例如陈-扎克伯格倡议、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以及戈登和贝蒂·摩尔基金会。最后,我们尚未看到中国企业家把个人财富投资于推动技术进步的开创性努力,就像杰夫·贝索斯和埃隆·马斯克正在从事的航天企业蓝色起源公司和太空探索技术公司那样。
ink="">▲埃隆·马斯克表示,2024年将建成覆盖全球的卫星网,提供高速互联网接入服务。(盖帝图像)不过,有迹象表明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一个中国高技术企业家群体最近设立了“未来科学大奖”,以奖励作出重大科学发现的物理学家、生命科学家、数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这一奖项仿效了硅谷一些顶级企业创始人在2012年为提高重视基础科学的意识设立的“科学突破奖”。
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去年加入了“科学突破奖”的资助人队伍,该奖项管理机构正在与“未来科学大奖”管理机构进行合作,以推出针对高中生的科学视频竞赛“突破青少年挑战赛”的中国区域版。中国科学慈善领域的这些新进展是一个健康的迹象。上个世纪的历史表明,当科学和教育生态系统能够尽情接受公共、私人和非营利性全部三种类型投资的时候,进步将是最迅速的。
ink="">▲腾讯公司董事局主席兼CEO马化腾(东方IC)中国正在经历科学的复兴。如果这个国家继续在培育下一代科学家和技术专家方面进行投资,通过为人类知识作出巨大和不断增加的贡献,这场复兴很可能给我们所有人带来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