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出书“看大陆”的台湾“北漂”郭雪筠:现在回台湾已经不习惯
郭雪筠
“我是2012年到北京的,那时还是太平洋的风,大陆人对台湾的好奇还没有减退。我那时一方面讶异,一方面也自觉羞愧──我知道大陆人看台湾总是看到好的一面,而台湾则相反。”
今年是郭雪筠首次到厦门参加海峡论坛。她在子论坛“中华文化发展论坛”上以《现在的台湾青年,已不是昔日的》为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用一个台湾年轻人独特视角,讲述近几年在大陆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此前,她用诙谐幽默的笔调书写海峡两岸不同的生活方式,最后集结成了《台北女孩看大陆》一书,不仅在很多生活在大陆的台湾年轻人群体产生共鸣,更吸引了无数大陆的读者。
郭雪筠以作家特有敏锐嗅觉及对生活细节捕捉和叙述能力,包括面对身份认同时细腻而复杂情感,让所有人眼前一亮。无论如何,她给所有大陆人提供了一个全新观察窗口,去认知和理解台湾年轻人的精神世界。
“你想象不到台湾有多闷。我最好的朋友,一个很聪明的女孩子,获得美国名校学历,她毕业后只能在台湾液晶面板厂上班,收入在台湾已经算很好了,每月4万元新台币(约8584元人民币)。在台湾做到公司管理层很难,哪怕稍微小主管都要等到40、50岁以后,中老年人长期占据位置。”郭雪筠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说,如果以中老年群体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社会,难以创新。
这是长达数年“闷经济”状况下,台湾青年普遍存在的一种彷徨、迷惘与无望的社会心态。
此次来参加海峡论坛,郭雪筠敏感地发现“来的台湾年轻人还是太少了”。
相比很多在无望中承受与忍耐的台湾年轻一代,她显得更有勇气,当年决绝地离开了弥漫着“温吞”气质的台湾,奔赴北京,涌进“北漂”大军发展。
台湾“北漂”
2011年,郭雪筠大学毕业后,先进入台湾当地一家餐饮公司任秘书,月薪3万新台币(约人民币6000元),她对自己当时的生活形容是:“麻木地活着”。最不能接受的是:作为上班族,她能一眼望到底自己的生活未来。
“当时我的主管大我10多岁,他是台湾政治大学毕业,薪水是36000元新台币(约人民币7726元),也就是说,如果我花10年美好青春,爬得不错,仅有6000元新台币(约人民币1287元)的涨幅。请问这种情况台湾年轻人甘愿吗?我反正不甘愿,不甘心,不能毕业20多岁,就已看到50岁的样子,我身边很多朋友也都是这样子,他们受不了,才到北京、上海去奋斗。”郭雪筠说。
相比沉闷的台湾经济,中国大陆呈现出旺盛的经济活力,尤其是北京、上海更是日新月异。
郭雪筠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称,她在台湾辅仁大学读大三时,学校有堂课叫做“两岸关系”,老师拿很多大陆领导人的照片给同学们看,但大家都会认错,这让老师很吃惊。
“我发现台湾人对大陆太不了解了。”郭雪筠说,有段时间,台湾岛内电视综艺节目甚至出现了“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话题,引起大陆网友的争议。
见此现状,她决定通过网络论坛了解大陆,成为混迹于天涯和豆瓣上的用户。
“明明是节目的问题,却伤害到台湾人的形象,让大陆朋友认为台湾人都是没见识的笨蛋。那时我心底就默默决定了,我以后一定要到大陆发展,一定要把台湾人的想法亲自告诉大陆朋友。”她在网络日志上写道。
郭雪筠干脆辞掉了台湾的工作,申请到大陆高校深造,被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正式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作为班上为数不多的台湾女生,她一入学就很受欢迎,女生学她的台湾腔,和她聊《康熙来了》,男生跑过来主动和她说话,她也经常和大陆的同学们吃烧烤、小龙虾、玩三国杀。
这段学习经历让她甚为感念,在人生地不熟的异乡,她收获到了很多友谊。
2012年,她辞职从台湾到大陆的目标很明确:留下来工作和生活。
“我认为大陆跟台湾不一样,大陆会让很多台湾人愿意留下来的重要原因,它一直在变,每年都有新东西出来。我刚来时,北京比台北不方便很多,要吃点夜宵旁边都没有便利店,只能吃羊肉串,只能吃那个,没有选择。现在不是了,到处都是外卖,以前北京不好打车,电影院要排队买票,现在开始大家只要用手机就好了。而在台湾,似乎一直都没什么变化。”郭雪筠说。
尽管中国大陆充满机会,但想要混下去却并不容易。
从北大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郭雪筠做过不少工作,当过公关,翻译,还卖过内衣,偶尔也会经济窘迫。最艰难时她曾想回台湾生活,幸好这一切都努力熬过来了,她的书如期出版,也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
“北京房子比起台北真是贵太多了。” 郭雪筠感叹道,即便如此她还是愿意生活在北京,理由似乎很简单——“有盼头”。
作为一个南方女孩,她到北京生活也经历了很多“不适应”。
“我到现在还不喜欢北方的菜,所以我在厦门就高兴得要死,我昨天去小吃一条街,很多好吃的东西,比如糖水和台湾水果,很好吃,逛街时还有人撞到了我,对方马上说对不起。如果在北京,人家撞到你一下,瞪你两眼就走掉了。”郭雪筠说,现在她明白了是南北文化生活的微妙差异。
尽管生活细节存在诸多差异,但并不影响她喜欢北京这座城市。
“我喜欢北京的人,他们很仗义,喜欢北京干爽的空气。台湾人表面上跟你心心相印,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做作,很表面。”郭雪筠说。
她对台湾的批判,并不说明她不爱家乡,相反她对台湾有一种“近乡情怯”的复杂情感,这或许是许多在大陆的台湾年轻人始终纠葛不清的难题。
两岸认知差异与“心结”
从台湾到大陆生活后,首先最大挑战来自生活和认知上的差异。
“我在刚到大陆的时候不断问为什么。两岸对彼此的认知注定不同,如果两岸年轻人听到一点不同就急着吵架,那别玩了。”郭雪筠演讲称。
她说自己想听到大陆人讲真话,这样才能融入,所以她问各种问题,很快她也发现很多大陆青年不知道台湾人怎么想。
“他们或许知道台湾历史,但是不知道台湾同龄人到底在想什么,那是一片空白。知道台湾人想法的比方留学生或网民,大多有和台湾同龄人大吵的经验,少有台湾人能友善地告诉他们台湾青年的想法。所以我开始在豆瓣写文章。”郭雪筠称。
“如果有志做两岸文化传播的朋友,我只能说我的经验是,不断问,然后,别觉得都是对方的错,对方不理解。”郭雪筠称。
她认为,两岸关系的情况其实放眼全球,是很独特的一种情况,有些话,大陆人能说,台湾人不能说;有些话,台湾人能说,大陆人不能说。
她在写作时最重要一点,就是能让大陆人看得进去,所以她会用一点小技巧。当我想批评某一个大陆现象时,她会列举台湾相似例子,如此一来比单刀直入地痛批大陆做得如何如何差更让读者看得进去。
“这六年大陆人对台湾印象由好转差,虽然现实中多数人对台湾人还是很好,但是氛围的转变我相信许多人都有体会。我身为文化从业者,一方面我害怕两岸民意对立,但一方面我却又无话可说,因为昔日大陆人也给过台湾友好,是政治操弄下的台湾没有去珍惜。大陆民间友好才是台湾的保护伞,无奈许多人没有意识到。”郭雪筠演讲说。她隐约发现了两岸民间不好的方向有所抬头。
她原本以为两岸民意对立是往后必然现象。
“我没想到,蔡英文执政这两年台湾社会,以及新一代台湾青年,都在转变。一个新现象在产生。如果还用‘天然独’一言以蔽之地概括台湾青年,这是不太正确的。”郭雪筠演讲时称。
这也让她明白了自己做文化交流的意义——“用文字搭桥”。
台湾“新青年” 争先到大陆
郭雪筠说,两岸民间交流不能只讲“同文同种”和“两岸一家亲”,现在应该多些对年轻一代的观察和认知。
“我都建议以后请点年轻的台湾年轻人,不要请我这样已经快30岁的老油条了。我们的经验和下一代高中生毕业就到大陆读大学完全不一样,如果大陆要做好两岸工作,不能再问我们了。”郭雪筠对澎湃新闻称。
“事实上,我这代台湾青年的想法,已经不足以作为未来两岸关系的参考,新一代台湾青年,也就是在大陆读大学、或是在台湾的高中、初中学生,这一批台湾青年有两个特色,第一是有坚定的台湾本土意识,这与我们这代没有什么区别。但第二个,他们从小看见一个强大的大陆,他们知道大陆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他们看大陆电视剧,他们知道白敬亭、刘昊然。”郭雪筠称。
她在演讲时认真对比了台湾两代青年对大陆认知上的差异。
“我到初中的时候,都还认为大陆人没饭吃、大陆食物不能吃;我在北大读研究生的时候,连《快乐大本营》都没看过。所以我们在面对‘中国崛起’时是别扭的,有点像看穷亲戚怎么突然压倒我们了,我们的心态转换非常剧烈。但是我的下一代青年呢?我听过一个同事的小朋友说,我要去重庆找王俊凯(大陆歌手、演员),那是个南部的小孩子。我刚来的时候不知道谁是谢娜,现在来的二十岁出头青年,不会再问蠢问题了,他们甚至在台湾就吃过酸辣粉,知道‘老司机’是什么意思。两岸的距离,真的还远吗?”郭雪筠说。
在她看来,台湾年轻人很无辜,无论“80后”还是“90后”都是很不容易的一代人,眼睁睁地看着台湾经济和社会从上往下走;这个时期成长起来的大陆年轻人,却看着国家经济从下往上走,因此与台湾青年形成截然不同的两种心态。
“我很小时候就听过台湾经济不景气,长大后可能要去当‘台劳’之类的话。10年前,我大学毕业后的起薪是3万新台币,现在起薪变成2.8万新台币,你想那是怎样的心态落差,他们会认为是中老年人毁了台湾,毕竟台湾今天现在变成这样不是年轻人能决定的。”郭雪筠说,柯文哲之所以受欢迎,就是因他和传统老政客不一样,做错事情就抓一下头,特别萌,很真实,至于执政能力如何,大家根本不关心。
“近两年来大陆的年轻人超级多,为什么?哀莫大于心死。”郭雪筠对澎湃新闻说。
近两年,她看到一个现象,非常多的台湾青年愿意到大陆,而且比她还小的台湾青年们,往往比她当时更容易融入这里。不是因为他们都认同自己是中国人,而是因为,他们能跟大陆同龄人聊大陆电视剧,他们觉得生活在这里,跟在台北没太大区别。
他们喜欢北京,也喜欢台北。
她经常问身边的台湾青年,觉得自己和大陆年轻人有很大差距吗?沟通困难吗?在这里生活和在台湾真的差别很大吗?结果,她身边的台湾青年都说,很愿意待,有很多大陆朋友,也并不觉得有什么太大区隔。
“在台北生活,跟在北京生活,没什么太大区别,这代表台湾青年的两岸界线已经模糊了,这才是两岸融合的第一步。”郭雪筠演讲时称。
现在大陆对年轻人最具吸引力的是就业前景。
“现在台湾年轻人已经比我们那时聪明很多了,我那时到大陆,头脑有很多问号,经验也不多。现在台湾年轻人到了大陆,不管读书也好,或者在公司上班也好,只要学长学姐安顿下来了,便会把学弟拉过来,一个拉一个,就跟传销一样。”郭雪筠半开玩笑说。
现在因工作关系,她每月都会回台湾住上一个礼拜。现在她有时感觉在台湾生活不那么方便了,有一次她在台湾看电影,买票排队排到几乎疯掉了,她搞不清楚为什么台湾不能用手机买票,为什么看电影还要排队呢?
这时她才真正意识到,台湾人或许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度变慢了。
“这也是为何台湾青年到大陆创业?因为他们提交的创业方案,台湾老板和投资者根本听不懂。他们只要把创业方案拿到大陆,便有机会获得天使投资,这是台湾所无法比拟的。对于很多台湾年轻人来说,大家都会表示愿意回台湾生活,什么时候回去呢?退休后。如果一个地方年轻人都跑出来了,等你退休了才回去,这个地方有竞争力吗?”
她对台湾的批判,其实在台湾年轻媒体朋友当中获得了很多认同。曾经有台湾出版商希望把她的书在台湾出版,她还是拒绝了,原因很简单——近乡情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