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锐参考 | 看不懂!这个国家的对华态度,让本国民众都“直摇头”
近期,留意澳大利亚的中国人很多发出这样的感慨——澳大利亚对待中国的不友好态度让人越来越看不懂。其实,别说中国人,就连澳大利亚本国人也对自己国家对待中国的表现直摇头。
澳大利亚让人看不懂的地方在于,澳似乎并不在乎中国是其最大贸易伙伴、其经济对中国依赖程度甚深这样一个现实情况,而时常不顾中国的感受,肆意对中国的南海政策、中国的政治制度等加以批评,更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试图让中国“背锅”,声称中国试图“渗透”澳大利亚、试图影响澳大利亚国内政治。
政客和媒体沆瀣一气以最近的中澳关系走势来看,在去年一年的双边关系冰冻期之后,澳贸易、旅游和投资部长史蒂文·乔博终于得以在5月份访问上海,被澳国内舆论冠以“破冰之旅”。澳外长朱莉·毕晓普也在二十国集团(G20)阿根廷外长会的会场之外得以见到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进行了长达1个小时的交谈。
▲5月21日,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出席二十国集团外长会期间应约会见澳大利亚外长毕晓普。(外交部)
然而让国人不解的是,就在澳国内媒体报道澳中双边关系走出冰期、逐步转暖之际,又有澳议员跳出来对中国指手画脚,大放厥词。执政党参议员吉姆·莫伦在接受《澳大利亚人报》采访时声称中国在南海已全面获胜,西方除非发动“全面战争”,否则将难以夺回对南海的控制权。莫伦批评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西方政府缺乏战略眼光,他对澳未能及早遏制中国的懊丧之情溢于言表。
毕晓普在不久前会见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时说,澳国内媒体的负面报道使澳中关系受到影响,并澄清说这些报道很不准确,完全不代表澳政府的立场。毕晓普此举想将损害中澳关系的责任“甩锅”给澳媒体,其实在发表不负责任的对华言论、毒化中澳关系氛围方面,澳政府某些官员和澳媒体是半斤八两,甚至沆瀣一气。
除了近期莫伦等人的言论外,从2016年到2017年,澳大利亚政府高官有不少出格的言行。澳大利亚《时代报》指出,正是毕晓普本人在2016年发表了批评中国南海政策的言论,也是毕晓普本人2017年在新加坡公开表态,批评中国如保持现有制度则不适合充当本地区的领导。
澳媒体还指出,总理马尔科姆·特恩布尔去年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对话会上说,只有北京接受了长期以来建立的以规则为基础的秩序,本地区才有可能持续繁荣。在2017年底,特恩布尔用中文说的那句“澳大利亚人民站起来”更是无厘头得不像一个国家领导人能说出来的话,不但对澳大利亚自我矮化,更是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试图用煽情的表达在澳大利亚普通人当中强化中国正在影响、渗透澳大利亚的错误印象。
▲资料图片:2017年,澳大利亚总理马尔科姆·特恩布尔出席新加坡香格里拉对话会并发表演讲。(美联社)
其实,对澳大利亚多加了解,深入分析,就不难明白这种心态从何而来。
首先,在澳大利亚的政治光谱中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一群所谓对华鹰派,这些人大多有着国防、情报等方面的背景,执政党后排议员、议会国会情报和安全委员会主席安德鲁·黑斯蒂和莫伦就是其中的代表。黑斯蒂曾是澳特种部队军官,而莫伦曾在西方驻伊拉克联军中任高级职位。还有一些得到美国企业赞助的所谓智库“专家”,常常在媒体现身,对中国品头论足,但听不到几句客观中肯的分析,有的只是贴标签式的攻击。
▲安德鲁·黑斯蒂(澳联社)
其次,外交是内政的延续。整个2017年,澳大利亚执政党支持率下滑、地位不稳,特别是总理特恩布尔,不但面临来自反对党的挑战,还更有可能遭到党内逼宫。在其他议题乏善可陈的情况下,扮强硬是最不可能招致对手抨击的安全选项,毕竟在这个领域攻击政府很容易为反对党自己招致一顶“置国家安全利益于不顾”的大帽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特恩布尔及其主要阁员,特别是外长毕晓普不但自己加大了批评中国的声音,并且放任澳媒体反华炒作。
澳知名战略学家、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休·怀特等知名学者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认为,除了国内政治因素,澳大利亚的反华炒作也反映出美国在特朗普领导下进行战略收缩给澳大利亚带来的焦虑心态。
怀特等学者认为,澳大利亚反华调门异常之高,反映了澳大利亚对特朗普治下的美国战略收缩的深深忧虑。
澳大利亚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前国家评估办公室主任艾伦·金吉尔说,尽管去年11月公布的澳大利亚《外交政策白皮书》表示澳大利亚要“自信”面对世界,但实际上澳大利亚显示出来的却是深层的焦虑。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战略和国防研究中心主任约翰·布拉克斯兰也表示,澳大利亚面临现实焦虑:在依靠英国、依靠美国之后,现在还能依靠谁?
对华存在“两个澳大利亚”记者长期在澳大利亚工作,有一个突出的感受,那就是在对待中国的问题上,似乎存在着两个澳大利亚,一个只存在于报纸、电视台等媒体上,一个存在于人们真实的生活中。
在去年澳大利亚国内舆论氛围遭某些政客和媒体毒化的时期,对华客观、清醒、理智的声音几乎听不到。然而,深入到澳大利亚的城市、乡村就会发现,澳大利亚与中国在经济、文化、人文方面的交流已经达到了相当密切的程度。举例而言,由于2015年中澳自贸协定生效,中国开始大幅降低澳大利亚葡萄酒进口关税,澳主要葡萄酒产地之一的南澳大利亚州到现在为止几乎每个酒庄都配备能讲中文的全职或兼职雇员,负责联络中国客户,开拓中国市场。
▲中国超市出售的澳大利亚葡萄酒(路透社)
再举一例。每年,澳大利亚全国会举办多场大学生和中学生的“汉语桥”中文比赛,有些学生的中文水平之高令人惊叹。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凯瑟琳·佩里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字叫白丽,她在2017年举行的第十六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澳洲中国使馆赛区的预赛中脱颖而出,夺得冠军,而她的理想是毕业后进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工作。
除了这些普通人在用脚投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自己理解的中澳关系之外,澳大利亚企业界也开始强力发声,改变澳国内媒体对华负面报道为主的局面。
福蒂斯丘金属集团总裁安德鲁·福里斯特在今年博鳌亚洲论坛召开之前特地公开发表讲话,强调中国不仅现在是澳大利亚的盟友,其实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两国就已是同一个战壕里的盟友。他直言不讳地批评澳大利亚媒体在涉华议题上没有起到好作用,澳大利亚应该像拥抱英美盟友一样拥抱中国。作为博鳌论坛的“老朋友”,福里斯特今年还带领一个人数众多的澳大利亚企业高管代表团前往博鳌,这个代表团发出了澳企业界的强烈呼声,要求政府更加明智地处理对华关系。
在金融界,澳大利亚储备银行(央行)行长菲利普·洛也在最新一次公开演讲中充分肯定中国经济对澳大利亚的重要性,肯定中国政府未雨绸缪地认真对待金融系统风险,肯定中方采取的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
面对中国的崛起和美国的内顾,如果澳大利亚在这样的大变局中仍不能正确认识中国,对中国心存不必要的担忧和防范,那么澳大利亚就仍将被发展经济的现实国家利益和所谓国防安全的国家利益所撕扯,其对华态度免不了仍会出现摇摆,让国人继续感慨“看不懂”。但是,如果能够调整心态,摆正位置,纠正认识,以澳大利亚与中国经济的互补性而言,发展更加良好的对华关系,让本国经济保持健康稳定发展,让更多本国民众从中受益,其实并不是什么“不可能完成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