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ne percent最近很火。前两天去录《快乐大本营》的时候,粉丝把现场围得水泄不通。曾经我以为,这种狂热的粉丝不太会在我身边出现,因为大家忙碌且贫穷着,最多只会云追星。
可我的朋友姐姐,还是中了蔡徐坤的毒。三不五时在朋友圈呼喊:“谁能买到蔡徐坤见面会内场的门票?ball ball你们!”“有去偶像练习生见面会的吗?”后面备注解释:顺便诈一下情敌。
追星是件很辛苦的事,不光偶像的动态你要随时关注,他喜欢什么品牌也要关注,接机应援更是再日常不过的行为。我学生时期最多能做到的,也就是参加过喜欢作者的签售会,还有歌手的签唱会。签唱会我只去过一次,歌手是曾轶可。
到了现场才发现,专辑只能现买,活动全程只许签名,最多可以和她有眼神的交流,不许握手,不许拍照,连远远拿手机偷拍都不行。那次之后,歌手和歌我依然会关注,但我对这类的活动就再没兴趣了。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作为粉丝,很多人不远千里赶来,只为见你一面,可活动方和公司最多只允许我们有眼神交流这件事,我真的理解不了。
那我为啥不去庙里看菩萨?我还能获得内心的宁静。
直到去年,我逐渐被普及了一些女团,饭圈的知识,才明白了很多粉丝并非是我们所理解的“闲的没事”,他们的偶像给了他们精神信仰,只要能看到那些人,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他们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了一步。
所以我从不diss追星这件事,直到今天,我看到了一则新闻,于是想问一个问题:有些明星,真的配得上你们那样的追吗?我觉得有待讨论。
昨天,在BEJ公演结束后的击掌环节,因为一个粉丝没有和成员击掌,居然被官方主动要求手写了道歉信,并在微博上公示以表歉意,好让广大的粉丝引以为戒。看完这个新闻我真的好奇想问一句,你们这表演的究竟是女团,还是八国联军?
如果把偶像比作商品,那粉丝就是消费者。我去你们店里买东西,因为不喜欢或者疏忽忘记购买了某件商品,我还得手写一封道歉信,向商家和所有消费者道歉?让大家引以为戒?这可真的是活久见。
这篇微博被转发一万多次,下面的评论都在说:“上次也漏了击掌,用不用补给你一封道歉信?”“我因为贫穷,白嫖了心爱的小偶像一年多,请各位粉丝原谅我。”官方最后也没给出任何回应,悄悄删掉了微博。
这种惯用的伎俩,相当于免费催眠,因为他们都知道大家最擅长的就是遗忘,不出几天这件事就会被忘记。
这件事刚好让我记起了17年的另一件事。
Gala这个乐队很多人应该都知道,他们的代表作叫《追梦赤子心》。然而他们能让我记住的核心记忆点,是他们自己的主打歌,自己都唱不好。
17年,他们的另一件事才更让人大跌眼镜。他们在发了一条微博,号称是“新年第一演”,号召粉丝花钱来看演出,一个人只要2块钱,限量100个人。很多粉丝报了名,还有人坐高铁从外地赶到北京,就是为了这场“新年第一演”。报完名的第二天,大家都收到了邮件,上面有“接头暗号”,还通知了具体的时间地点。第二天粉丝到达了现场,工作人员却给每人发了张“肖像授权书”,让来看演出的粉丝签字,原来这根本不是演出,而是乐队要拍摄MV。
主唱苏朵上台亲自给大家解释,乐队投资失败,之前召集过大家报名参演MV,可是效果不好,所以才出此下策,用这种方法让大家过来。他的说法让在场的一些粉丝感到不满,有些表示不愿意参与拍摄,苏朵在现场质问大家:你们不都是我们的粉丝吗?那为什么不愿意配合我们拍摄?还说:如果你们不是粉丝,我们今天是会清场的。
看到这,你们是不是和我一样懵逼,难道不是你们乐队欺骗粉丝在先吗?大家千里迢迢也是为了看你们演出,而不是义务帮你们拍MV吧?
后来有认为受到欺骗的粉丝上网发微博,却收到了gala乐队这样的回应:
看完我只有一个感受,假设要让这个粉丝真的承认自己是傻逼,也应该是看到这样的回复后,突然意识到自己竟然喜欢过他们这样的乐队。
我们为什么要追星?
可能这个人就是你期待成为的样子,可能这个人总会让你在最难过的时候感觉到哪怕一点点的好受。上周黄子韬在节目里,教育那些选手们说过一段话:
我觉得他是真的三观很正:首先你应该学会做人,再去学着怎么做艺人。
撒贝宁也曾经对一群00后解释过,追星你其实追的是自己,那是你理想状态中想成为的人。那么,我也想补充一点我自己的看法,人生是分为很多个阶段的,每个阶段想做的事很可能都不相同,就像我们小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成为科学家,老师,还有医生。
如果你在成长的过程里,发现自己的理想和现实有差距,完全不用觉得丢脸的,你要明白,这辈子要舍弃的东西太多了,何况只是一两个根本不值得你付出的陌生人呢。
当然,你只用适当的反省一件事,只有这一小件:他们能有今天,全都是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