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热心公益捐款超过一百万
夫妻同心捐赠遗体黄泉路上永相随
□陶遵臣
山东省威海市塔山社区老党员殷树山和老伴刘彩凤对于笔者来讲,并不陌生。笔者与这对夫妇生前有过多次接触并被他们的事迹深深感动:两位老人用生命的长度践行共产党员奉献一生的诺言,这一生,把省吃俭用的工资收入积攒下来,累计向社会捐款100多万元,向党组织缴纳特殊党费12万元。
2016年10月21日,殷树山和老伴刘彩凤一起,在遗体捐献同意书上签字。2017年4月和8月,两位老人相继离世。
抗战老兵殷树山及老伴刘彩凤的一生因为平凡所以不凡。2018年5月,由山东省委宣传部、省老干部局有关负责人带队,大众日报、山东广播电视台、支部生活杂志、机关党建杂志等省直主要媒体来到威海市环翠区,对殷树山的先进事迹进行集中采访,并召开座谈会。座谈会上,殷树山的亲属和塔山社区干部、居民等发言,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他们记忆中两位老人的一言一行。
奉献的一生
殷树山同志生于1926年3月,1944年参加八路军,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90年从威海外贸公司副总经理、冷藏厂党支部副书记岗位离休,2017年8月22日去世,享年91岁,生前系威海市环翠区环翠楼街道塔山社区居民。他一生坚守共产党员的本色,始终保持克勤克俭、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把省吃俭用的工资收入积攒下来,累计向社会捐款100多万元,向党组织交纳特殊党费12万元,直至和老伴双双捐出遗体献给科研事业。曾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社区志愿者先进个人”“全国好邻居标兵”“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全省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全省助人为乐模范提名奖”“全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生活简朴
夕阳书屋是两位老人在塔山社区的“活动基地”,他们在这个书屋里放了可以借阅的书籍、报刊,放了桌椅棋牌,是他们义务为塔山社区老年人和小朋友们准备的活动室。
老人的孙女殷玉明说,爷爷奶奶常年订报纸给来书屋的老年人看,她问,大家都岁数大了,还能看报纸吗?
奶奶说,“他们看不见,我念给他们听呀”。后来她看到,奶奶天天给大家念报纸,直到几年前的某天,奶奶对她说,“现在小字我看不见了。只能念个标题给大家听。”蛋白粉
前几年,殷树山老人胸里长了一种肿瘤,消耗蛋白非常厉害,需要去医院打蛋白针剂,这种针有300的,也有600的,儿媳妇问他要打哪种,老人要说打300的。一打完针老人马上回家,“只要能动弹就不住院”。其实老人是离休干部身份,住院的费用都能报销,但他也不肯多花国家一分钱。
生病后,儿女给老人买蛋白粉喝,骗他说跟普通的豆粉是一样的,后来老人通过邻居意外知道一桶蛋白粉要400块钱,从此以后再也不肯喝。
——而殷树山老人的离休工资是每个月9000多,老伴刘彩凤是4000多,他们的子女直到老人去世前一年才知道他们的工资,这些钱,要么捐出去,要么用于社区活动,老两口每个月的生活费只花几百块。
退而不休
原塔山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林淑卿回忆,她与殷树山、刘彩凤两位老人相识整整16年,两位老人“语言同声,行动同步,思想统一,目标一致”,在社区治理、环境整治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冬天扫雪,夏天扫雨,清理社区卫生,美化社区环境。“点亮一盏灯,照红一大片”,在他们的带动引领下,一大批居民成为社区志愿者,加入了为社区奉献的队伍。
刘彩凤老人退休前是公交的书记,所以老两口一上公交车就开始收拾、打扫。孙女说他们都退休了,为什么还要管这些,殷树山老人说,“我们这叫退而不休”。
两位老人80多岁的时候,上车还给60多岁的老人让座,孙女起初不理解,他们说,一个是我们身体好,有能力让座,再一个,
“那些年轻人,看着我们这么大岁数都让座,能不跟我们学吗?”
签订遗体捐赠协议
塔山社区居民于昌红一度不肯跟两位老人说话。因为当年城市绿化,禁止居民在社区公共绿地种菜,殷树山老人带着志愿者队伍种树、搞绿化,把违规栽种的菜都拔了,其中就有于昌红种的。
直到秋天,老人拿着大儿子自己在乡下种的菜送到于昌红家,说我把你种的菜拔了,这些菜送给你吃,于昌红彻底被老人打动。此后,殷树山老两口为社区扫雪、种树的时候,她总是第一个响应。
在座谈会上,于昌红回忆起老人生前的一个细节:他们在聊天时提起火龙果,老人问,火龙果是什么样的。现在回想起来,老人这一辈子所有的收入都奉献给了社会,而自己,真正清贫一生。遗体捐献
两位老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在想着帮助别人。
刘彩凤老人住院时,殷树山老人一直在医院握着她的手,守在床前不肯回家,一直在说,“老刘啊,你赶快好,书屋离不开你,你赶快好,咱俩去书屋。”
在那期间,他们签订了遗体捐赠协议,当时,几乎所有的家人都反对,但老人坚持。孙女回忆说,当时感觉爷爷奶奶办完遗体捐赠手续,好像松了一口气一样。
在殷树山老人去世前一天,他对儿子说,我的工资是不是发了?你们去取出来,买点毛巾、洗衣服、肥皂,发给这些住院的人,让国家少花点钱。
固守初心
殷树山老人的孙女殷玉明说,爷爷喜欢教育小辈,每到过年过节,当好吃的摆上桌的时候,他一定要讲一遍,讲当年的战友,多少人抛头颅洒热血,可能到死都没吃过这么多好吃的。
殷树山说,“我们凭什么吃这么多好吃的?共产党给你们这么好的日子,凭什么不听共产党的话?”
殷树山老人十几岁就参加了抗日战争,在玉皇庙战役中,他们的队伍300多人参战,只有40多人生还。他的孙女回忆道:“这段记忆对于爷爷来说是刻骨铭心的,直到80多岁,他说起这些事,还像是发生在眼前一样。”
座谈会上,有记者问老人的孙女,听说老人最喜欢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国际歌》,他是否会教给你们?
孙女说:“我不知道爷爷有没有教过我,但是我从小跟着爷爷长大,从我有记忆起,我就会唱。”无论是18年的老相识,还是座谈会上的初听闻,被两位老人的事迹所打动的不只是记者,更将是看到这些报道的千千万万人。
老人生前不为名利,只是本着一颗经久却不陈旧的初心,想用自己的行动“让人觉得共产党好,觉得共产党人好”。他们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座城,现在,他们将照亮更广阔的天空和原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