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市将建两处历史文化区
疏解中心城区过密的建筑和人口;只拆不建、多拆少建、最多拆一建一;疏散人口3万人,增加50公顷的绿地、广场及公共服务设施……昨日下午,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西安市进一步加强重点历史文化区域管控疏解人口降低密度的规划管理意见》(以下简称《管理意见》)正式对外发布施行,有关在明清历史文化区及隋唐历史文化区内的一系列规划和发展目标出炉。
文化区范围
明清历史文化区即明城墙及其外围一个街坊所在区域,面积约21.13平方公里,具体范围为,东:建华路、经九路、乐居场;南:建东街、建西街、南郭路、中贸街、邮电北巷、大学南路;西:建新街、南小巷、铁塔寺北街;北:丰禾路、自强西路、自强东路、纱厂路。
隋唐历史文化区即唐城墙遗址及其外围一个街坊所在区域,面积约91.93平方公里,具体范围为,东:公园北路、公园南路、西影路、雁翔路;南:曲江池北路、曲江池南路、雁南四路、雁展路、丈八东路;西:科技七路、团结南路、丰产路;北:大兴路、玄武路、含元路。
目的
打造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和中华文化精神标识地
市规划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西安是世界闻名的世界文化之都、正在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其明城墙、唐城墙内的空间分别承载着700余年、1600余年、3000余年的营城史、建都史、城建史,其城市空间本应具有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和中华文化精神标识地的鲜明特点,但其现状是密度过高的建筑和过度集聚的人口,引发城市天际线缺乏变化、气体污染散逸困难、交通拥堵,教育、医疗难以满足需求等一系列的城市问题。
该《管理意见》的提出,就是为了通过实施城市“中优”战略,进一步疏解中心城区过密的建筑和人口,推进中心城区城市修补和城市更新,延续城市文脉、保护文化遗产、树立城市形象,打造具有东方神韵的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和中华文化精神标识地。
措施
至2020年两处文化区要疏散3万人
《管理意见》提出,至2020年,在明清历史文化区及隋唐历史文化区内,疏散人口3万人,增加50公顷绿地、广场及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至2025年,初步形成历史文化底蕴彰显、服务配套设施完善、城市特色突出的历史文化核心区。
在实施过程中,将坚持保老城建新城的原则。将本次规划管控范围为代表的老城区作为管控和提升的重要区域,有序疏解、有机更新,体现古都历史风貌。
优化重点历史文化区域环境,坚持“只拆不建、多拆少建、最多拆一建一”,降低重点历史文化区域过密的建筑和人口;以资金换空间、用空间增绿色、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平衡全市公共资源布局,引导重点历史文化区域的医院、企事业单位、大型生产物资专业批发市场外迁。
为降低密度,《管理意见》明确要求:明城墙以内不再新增居住用地,各类以划拨形式供给的教育科研、体育、医疗、办公、文化、农贸市场、文物保护等公共设施及市政基础设施用地,不得变更、兼容其他经营性用地(居住、商业、旅游、娱乐)土地。企事业单位、高校、医院、科研院所不再新增住宅建设。
要求
鼓励成片整体更新改造不得小规模插建
同时,明清、隋唐历史文化区内分别占地规模7000平方米、10000平方米以下建设项目不得单独建设,此占地规模居住用地只拆不建。优先用于公园绿地、市民健身广场、社会停车场(地下)等公益设施建设。
鼓励成片整体更新改造,不得小规模插建。整体更新改造的建设项目应优先考虑自身及周边用地的公共配套设施。超出自身配建标准, 主动承担周边用地现状公共设施、基础设施配建不足的,奖励相应的地上开发建筑面积,纳入规划条件。
进一步降低居住用地容积率和商业用地的容积率上限,居住用地的容积率上限由最大2.8降至明清历史文化区的1.2、隋唐历史文化区的2.0;商业用地的容积率上限由最大6.5降至清历史文化区的2.0、隋唐历史文化区的3.0。
为保障实施,该《管理意见》明确了实施机制及政府各部门的职责,并对违反本《管理意见》的进行严肃追责。
记者 赵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