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几集《北京女子图鉴》,意外的很写实,许多小细节戳到我,尤其是那些关于北京,关于职场的部分。
北京,是挂在天上明晃晃的太阳,在四线城市长大的我,一头扎进太阳里,也曾被它的光亮刺到睁不开眼,而亮处背后,说不上是黑暗,但它教会了我太阳之下也有阴影。
陈可,一个来自成都的女大学生,24岁,有一些姿色和很普通的资质。第二集就是她被一个刚认识的老板带到了一个陌生饭局。
不知道其他城市是怎样的,北京饭局的特殊之处在于参加的人可以互相不认识,不知道谁付的账,甚至带你来的人你昨天刚认识他。
专门有种寄生于饭局的人可以称之为篾片相公,他来组织,首先敲定掏钱的人,那人并不是冤大头,要么能报销,要么是财务自由的孟尝君,“天下盐”的老板黄珂家中就常年有流水席,敲门的人可以不必和主人打招呼,吃完就走。
篾片相公会搭配来客,把控节奏。
他们同时兼任《金瓶梅》里应伯爵的角色,让所有人交换联系方式,冷场时插科打诨,偶尔能促成一两单生意。
搭配的来客中必然会有一些年轻女孩,并不一定是老男人为了泡小女孩才组局,没那么龌龊,就是一种社交需要,文化界的饭局里女孩也不用漂亮,有才,能说会道或者安静微笑都可以。
我就参加过一次这样的饭局,组织者是个中年男记者,他找了新开业的酒吧买单,邀请的全是文艺女青年,十几个女青年凑在一起聊天,没人理这个男记者,但他举着酒杯很开心,感觉自己办成了一件大事,这些女青年们结识到同性朋友也挺开心,回去发个微博算是替酒吧宣传了,老板同样挺开心。
陈可参加的这个饭局上,有大佬招呼舞蹈学院毕业生即兴舞一曲,那女孩从容起身,扳腿、翻跟头。
立刻联想到前一阵闹很大的冯小刚让苗苗在聚会上展现舞姿的一幕,《北京女子图鉴》的剧本完成在前,可以说编剧非常了解京城文化圈了,至少参加过不少这样的饭局。
不过对于不打算来北京生活的人来说,《北京女子图鉴》里那些暗戳戳的职场生存规则,或许更有参考价值。
利用女性魅力可耻吗?
陈可在北京有两个同学,不太熟的男同学租住两居室,很熟的闺蜜住地下室,她选择和前者合租。一个夜晚,略猥琐的男生克制不住欲念,从背后抱住了她,挣脱开的她连夜离开居所,投奔女同学。
女同学问她:你怎么住他那里不来找我呢?
陈可没有回答,观众应该可以猜出女孩曲径通幽的心思,除了居住条件的差异,漂亮女孩得到异性的帮助挺常见的,这种帮助通常是无偿的,并不一定要交换什么,只是这个男同学破坏了和谐。
不漂亮也可以有这种待遇,刚来北京时,我和另一个不认识的女孩同时借住在一个我们都不熟的男老乡家里,大家都默认半个月的借住不用给钱,请他吃顿饭,每天回去的时候捎点水果,等找到了房子就搬走,之后我们再也没有联系过,你可以理解为北漂之间的互助。
对陈可这样的漂亮女生来说,微妙地利用女性优势是一种本能。尽管她在男性老乡抱她的时候奋力推开了,但还是返回来问了一句,“你给我介绍的工作还能不能去?”
下一份工作,她拒绝过总经理的追求,在离职后遇到了难题,依旧会给总经理打电话,对方并无芥蒂地在电话里指导了她应该怎么做。弹幕里有观众诧异总经理如此大度,但其实这个细节很实在了,陈可拒绝总经理的方式相当巧妙(后面会细说),总经理指导她一下不过举手之劳,况且和一个可爱的前下属通话对他来说是件既惬意又有成就感的事,他为什么不做呢?
职场里有一条挺市侩但很有用的法则:宁得罪老鸟,勿得罪菜鸟。老员工快退休了,前途一眼望到边,新人万一将来出人头地了呢?谁能保证风水不轮流转,你不会成为你得罪过的新人的手下呢?所以总经理不会莫名得罪一个情商智商都在的新人。
另一位上司给陈可介绍了一个客户。
她其实并没有确定对这个客户是不是有想法,只是凭女性直觉去打了瘦脸针。
在恢复期间不能见人,她没去和客户洽谈,单子丢了。在客户还没和别家公司签单之前,陈可请客户吃饭,哭诉自己作为一个年轻女性在北京生活的艰难,如果丢了这单将失去工作。
看起来是很不专业,但是有效。她很清楚客户的心理:对她有好感,本来这单生意就是要给她的,只是因为她态度不明朗才跑单;客户是个富二代,这种人做生意不那么重视回扣,让利,她表现出柔弱,依赖,客户会认为他们的关系产生了质变。
她还行了一招险棋,把自己灌醉,吐在她惟一一个LV包里。
看着既可怜又惹人疼,客户果然送了她更贵的香奈尔,每个礼物都有它的标价,她收下即是默认,后来成了这个客户的女朋友。
开始我还以为LV是赞助商,看到香奈尔出来了发现不是,一个电视剧里不可能出现竞品。这个设定也挺真实,从LV进阶到香奈尔,是只有女人才懂的符号意义。
不喜欢奢侈品的小助手问我:包对女人有那么重要吗?
我也不喜欢包,但我能理解,因为我周围有不少这样的人,奢侈品的作用不仅是使用,更多是攀比。我认识的一个女人说过这么一句话:为什么香奈尔不出骨灰盒?这样我的骨灰盒上也可以有它的LOGO。
如果说这是虚荣,那让孩子上各种补习班夏令营,超出家庭支付能力的家长算不算虚荣?一样的,都是攀比,只不过发力点不一样,攀比是一些人向上的动力。
有眼色是否等于浑浊?
陈可的职场情商一直在成长。
她的第二份工作,公司有两个经理在暗自较劲,女经理有大客户亲戚,男经理工作能力强,员工们都默默站队,大多数人站在了工作不积极的女经理这边,只有陈可有点可怜独自加班的男经理。
女经理请下属吃饭,陈可不识趣地问为什么不叫男经理。
女经理含笑点她:干脆一起去和男经理加班吧!
陈可才意识到犯了职场大忌,虽然她不想选边站,但实际已经被划归到男经理阵营了。
如果不是女经理的金主亲戚不保,导致她意外出局,陈可在这个公司就永无出头之日了,女主在工作上确实运气开挂。
女经理无貌无才,每天只惦记回家接孩子,是大公司最想甩掉的包袱,但她除了有大客户资源,还是有洞察力的。有个细节是总经理在包房里和某个女下属暧昧,几个同事都看到了,只有女经理若无其事地退出来,找地方打电话给总经理问:你在哪个房间啊?
当然,后面她还要利用这桩秘密使坏,我们可以选择不做职场老油条,但要了解这种老油条的伎俩,否则就会着了他们的道。
这个剧比较有意思的是女主偶有犯错,但绝不是傻白甜。她有小心机,但又没有失掉底线。第二集里带陈可参加饭局的老板是陈龙演的,外形优质,出手阔绰,举止绅士,女孩有点动心。临别时她看到陈龙往身上喷白酒一脸不解,老板却坦然地回答她:老婆管得紧,这样才能避免被盘问。
陈可怔住了,立刻收回了动心的小火苗。
大城市有这点好处,机会多,见识多,人就没那么遮掩阴暗,即便是有企图也把底牌先亮出来,非要往里跳你就要为自己负责,而在机会少的地方只可能滋生更龌龊的行为。
另一个细节是:总经理带陈可一起出差,半夜打电话说自己有一包烟忘在她背包里了,让她送过来。
开始陈可没反应过来,翻了半天包,突然醒悟了。她给前台打了个电话,自己掏钱买了包烟,让前台送到总经理房间。
这是一个面临突发职场性骚扰的女孩所能想到最好的对策了,礼貌而坚定,正面和上司起冲突,抽他一耳光放在电视剧里是很爽,但在生活中这么快意恩仇只会失去更多,我觉得这不算苟且,而是机灵。
虽然陈可还是因此失去了升职机会,但并不可惜。因为和这个领导外出的时候,她把握住机会,结识了下一任上司,这次的上司是女的。
在北京这样的地方,总会遇到野心勃勃奋斗不止的女性,这样的女人不会在上班时间打毛衣嚼舌根, 或者把你作为贡品介绍给她老公单位领导长得很丑的儿子。
她会欣赏没有竞争关系的年轻女孩,就像看到年轻时的自己,传授给她们很宝贵的经验,这是在小城市很难遇见的一类人。
这种女前辈比异性更宝贵,一方面她是你的标竿,另一方面她对你没有企图,她能使你少走很多弯路。
特大型城市比小城市最美好的地方在于:社会关系变得没那么重要了,能力却可以成倍的放大——只要你有。
当人口超过某一个临界点,很多事托关系也办不成,这时人们的竞争就要各凭本事了,相对公平了许多。你在小地方找个工作远比在北京难——如果没有家族关系的话。不想听命于职场规则的人,在大城市一样可以有自己的天地,前提是你有技术,从事的工作不太需要团队协作。
《北京女子图鉴》里的女主角从前台,销售做到管理,她的工作主要是和人打交道,懂得体察人心的确对她工作有助益,她这碗鸡汤,还是有营养的。
剧中的陈可来北京有两个动力:没上过大学的闺蜜在北京都能立足,有学历的她为什么不能?
她的第二个动力我心有戚戚,她说:在家乡只能过和周围的人差不多的生活,一眼可以望到二三十年后的自己,但是在北京不会。
的确,这是我来北京这些年最深刻的体会。在家乡,结婚,生孩子,守着日薄西山的单位不离开,这是我所能预见的生活,平稳,味同嚼蜡。生活中的突发不会让你惊喜,只会是惊惶,无非是是失业,失婚。
而北京,别说三十年,未来三年都不可期,闷着头往前撞,撞开一片天,或者撞得满头包,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即使北京有阴影,那也是艳阳下的阴影,总有光线直射的那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