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导演新片《江湖儿女》入围主竞赛单元
每到邻近戛纳电影节官方宣布主竞赛的日子,网上各种预测片单比奥斯卡更有意思。奥斯卡有一套评选套路,柏林、戛纳和威尼斯这三大欧洲老牌电影节也一样。
很多常年跑三大的影迷和记者以为自己了解三大的套路,结果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主竞赛片单一出来,你突然发现以前的经验好像不灵了。
像努里·比格·锡兰的《野梨树》,泽维尔·多兰的《多诺万的生与死》,拉斯·冯·提尔的《此房是我造》,迈克·李的《彼铁卢》等被看好的戛纳常客,都不在主竞赛的片单上。
我们一开始都以为今年会是戛纳的超级大年,会有一份导演阵容超豪华的主竞赛片单,然而并没有。
不是说有很多第一次入围主竞赛的导演,这个片单就很弱,反而让人看到了电影节总监蒂耶里·福茂提携新人的决心,为电影节带来更多的新鲜血液。
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对新人导演来说,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情。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如果戛纳电影节每年都选自己的嫡系导演,那新人导演就很难有入局的机会,按照以前的套路,主竞赛的名额很容易被名导瓜分。
如果现在戛纳主竞赛的片单是我们一开始预测中的豪华阵容,影迷肯定会集体高潮。没什么不好,清一色的熟脸,没有人不喜欢热闹。对于这些名导的电影,看起来也更轻松,毕竟大家熟悉他们的审美癖好和美学调性。
这么一来,片子也很容易缺少惊喜和新鲜感,更糟糕的是,每年都选嫡系会让人电影节显得保守,缺少往前看的勇气。
今年的戛纳电影节片单上,有7位导演是第一次入围主竞赛的新面孔!
更厉害是,目前一种关注单元的片单上,我们只认识毕赣一个人,其他导演都没听说过,在豆瓣上连个影人页面都没有。这个单元更厉害,有6部导演长片处女作。
像这样的片单,倒是可以看到戛纳的决心,他们确实做着残酷的选择,今年被拒的那些电影如果列一个片单出来,都比现在的阵容更豪华。
你只能说戛纳看的确实是片子的质量,并不是导演的名气,像戛纳这样的电影节,它好像也不需要导演的名气,反而是导演们更需要它。
突然有点猜不到戛纳今年的选片口味了,肯定并不是锡兰、奥利维耶·阿萨亚斯、布里兰特·曼多萨和保罗·索伦蒂诺等这样的导演,今年突然都拍的很差,集体发挥失常。
不由得让人猜想,可能是戛纳的选片口味发生了变化。
想到今年三月份的法国《电影手册》的封面,这期的大标题是《为什么是电影?》,一副要搞事情的样子。为什么是电影?电影应该怎样拍?是不是应该选择那些打破电影创作规则,突破类型边界,美学上有创新的电影?
我们都知道好莱坞的类型片,从创作技巧上讲,有一个套路化的叙事文本,它规定了故事要有起承转合,要有一套完整的叙事模式。其实三大电影节的文艺片,某种程度上也有自己的套路,美学上,主题上,视听风格上都有着相似的套路。
比如墨西哥导演阿玛特·伊斯卡拉特凭借《赫利》和《野蛮地区》拿到戛纳和威尼斯两个电影节的最佳导演。他制片兼好友卡洛斯·雷加达斯也用同一套美学风格,凭《柳暗花明》也拿过戛纳最佳导演。
雷加达斯作为戛纳嫡系,拿到戛纳的金摄影机奖(导演处女作奖)特别荣誉奖,主竞赛单元的评审团奖和最佳导演,今年的新片《生命起源》却被拒了。
今年的主竞赛片单上,堪称是亚洲最强阵的一年,日本2部,伊朗2部,中国1部,韩国1部,黎巴嫩1部,18个名额里占了7个。
日本导演滨口龙介的《夜以继日》,美国导演大卫·罗伯特·米切尔的《银湖之底》,波兰导演保罗·帕夫利克夫斯基的《冷战》,法国女导演伊娃·于颂的《太阳之女》,黎巴嫩女导演纳迪·拉巴基导演的《迦百农》,俄罗斯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的《盛夏》和埃及导演A.B. Shawky的《审判日》都是第一次入围主竞赛。
这其中纳迪·拉巴基和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之前都入围过一种关注单元,剩下的5位都是第一次来戛纳,而A.B. Shawky的《审判日》还是导演长片处女作,第一部电影竟然就空降主竞赛。
贾樟柯的《江湖儿女》入围了主竞赛单元,毕赣的《地球最后的夜晚》被放到了一种关注单元,而单子上果然没有娄烨。
韩国导演李沧东继《诗》之后,再次带着新片《燃烧》回归主竞赛,被视为拿奖热门人选。是枝裕和导演在《第三度嫌疑人》之后,再次回到自己擅长的庶民剧题材,拍日本社会底层的生活,《小偷家族》也顺利的入围。
这个单子上比较特殊的有两位导演,一个是法国新浪潮之父让-吕克·戈达尔的《影像之书》,不知道《再见语言》之后,他又会带给影迷什么样的观影挑战。另一个就是被伊朗政府软禁的贾法·帕那西,他又偷偷的拍了一部新片叫《三张面孔》,这部电影非常神秘,媒体也是在官宣之后,才知道这部电影的名字,肯定也是拿奖的大热门。
今年戛纳比较特殊的是,只有两部美国电影入围了主竞赛单元,以往至少会有四部美国电影入围。虽然戛纳这几年从来不给美国电影任何奖项,选择美国电影有种为了让好莱坞明星来走红毯的感觉。
但今年戛纳主竞赛单元的评委会主席是好莱坞女演员凯特·布兰切特,想想去年安妮特·贝宁给威尼斯电影节做主竞赛的评委会主席,最后把金狮奖给了吉尔莫·德尔·陀螺的《水形物语》,不禁让人猜想,布兰切特会不会力保美国导演拿大奖?
这是对电影认知的不同所决定的,好莱坞演员和欧洲文艺片演员,某种程度上像是活在两个不同的维度,他们合作的导演不一样,拍的电影不是同一种类型,对电影的理解自然有区别。
我今年最好奇的事情,就是想看布兰切特会把金棕榈大奖颁给哪部电影。
黑人导演斯派克·李是第三次入围戛纳主竞赛了,倒是凭借《它在身后》被影迷熟悉的大卫·罗伯特·米切尔让人更感兴趣,他的这部电影据说像大卫·林奇和《性本恶》的综合体,听上去很有拿最佳导演的优势。
在今年这种重点在提携新人的年份,榜单上依旧有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人尽皆知》),法国导演斯蒂芬·布塞(《开战》),意大利女导演爱丽丝·洛尔瓦彻(《幸福的拉扎罗》)和意大利导演马提欧·加洛尼(《养狗人》)这样的主竞赛常客,再加上贾樟柯,都是大家口中的戛纳嫡系导演。
今年片单最大的感觉,就是把以前分配给美国片的四五个名额都给了新人导演,拒绝了很多戛纳嫡系的名导,把这些名额都留给了新人。
今年的片单,让人有种电影节真正回归电影本身的感觉。可能是为了让电影更纯粹,今年的戛纳和网络流媒体巨头Netflix宣战了,据说阿方索·卡隆的新片《罗马》本来入围了主竞赛,但因为是Netflix出品,后来被撤出了。
今年戛纳电影节公布了一条新规则,只有在法国院线公映过的影片才能在主竞赛单元参赛,在流媒体平台上播放过的电影没有这个资格。
因此Netflix撤走了包括《罗马》在内的5部新片,其实去年戛纳的时候,评委会主席佩德罗·阿莫多瓦就说,不应该把金棕榈颁给一个不在电影院里放映的电影。
关于电影的观看方式,很多大导演都认为电影就应该在电影院里观看,这是电影的传统,反对在电视机上看电影。Netflix的播放模式打破了电影在有史以来年的发行模式,在挑战电影传统的观看方式。
今年戛纳的这一新规,算是把立场说的很清楚了,再加上今年大力提携新人的举措,好像不仅在捍卫电影的放映传统,可能还希望新人导演能为电影创作带来更新鲜的东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