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是著名隋唐史学者、中国诗词大会评委蒙曼老师讲解唐诗的首部作品,该书以古典24节气和现代节日为切入点,带领读者在四季时令中阅读精选的唐诗作品,品味唐诗的语言美、文学美,讲述文化典故、进入诗人心境。以此为主题精心编排修订32首诗文讲稿。这些诗围绕着四季的节气和节日,其实就是围绕着唐代的岁月轮回,围绕着唐人的生命轮回。希望在这轮回中看到他们——李白、杜甫、王维,更希望在这轮回中看到我们——你我和他(她)。我们和他们,古代和今天,传统和未来,就相遇在这如许美妙的四时之诗中。
中国古人、尤其是中国古代诗人,对于自然时节及其变化,总是有着异乎寻常的敏感。
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西晋,大文豪陆机就在他那篇著名的文艺理论文章《文赋》里说到:“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於劲秋,喜柔条於芳春。”感慨四季变化、万物盛衰对文人创作的影响。
随后,南朝的钟嵘在他的诗论专著《诗品》里更是说到:“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很具体地指出诗人们最喜欢用哪些四季物景来感时抒怀。
这成了我们的一个诗歌传统,也是我们的一个审美传统。
不过相较之下,不得不说我们现代人对于一年四季的感知力是越来越钝了。
空调和暖气,让我们轻易地逃离寒暑;手机和电脑,让我们随时随地遍览四时风物。
春夏秋冬似乎正慢慢地沦为一个简单而空乏的时间概念。
我们也许仍能觉察到春风得意、秋风萧瑟,觉察到冬日可爱、夏日可畏,但事实上我们对于时节和物候,却已经很难再有像古代人那么深切的切肤之感了。
毕竟,时代变了,环境也变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蒙曼老师的新书《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正是一本可以很好地刺激我们现代人“季节感官”的书。
这本书以二十四节气以及一年里的重要节日为顺序编排,从《唐诗三百首》中择选了32首相应的表现这些时节的诗进行了品评。
每首诗都是经典中的经典,再以四季时序串联起来,形成了一条清晰而别致的叙述脉络。很能见出作者的巧思。
每首诗大致都是先讲解时节或节日,再讲解对应的诗文,再讲解关于诗人的一些掌故和轶事。叙述结构上有一种整饬的美感。
就叙述的内容而言,一方面作者追求通俗易懂。这从书中对诗人的讲解部分就很容易看出来。随便举个例子,就说本书讲解的第一首诗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吧。说到杜审言时,蒙曼老师并没有像许多工具书那种做生卒年、官职、地望等等的介绍,而只是点了一句他是诗圣杜甫的祖父,然后就着重讲了两个体现他性格狂傲的有趣掌故。这使得诗人在读者的脑海里是鲜活生动的,而不是干巴巴的词条。
讲解诗文的部分更是会适时地插入一些相关的有趣的掌故。例如讲到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里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会牵出这一联是否涉嫌抄袭的笔墨官司;讲到祖咏的《终南望余雪》,会介绍这其实是一首科举考场上的“应试诗”,诗人率性地不按考规写,最终朝廷却不拘一格地录取了他。
另一方面,作者相当重视本书的知识性。例如讲到王维的《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蒙曼老师用了一页多的篇幅,细致地讲解了这首诗的长标题应该如何断句、拆解题意,让读者很容易得到举一反三的启发。
讲到韩翃的《寒食》中“轻烟散入五侯家”一句,虽然只是蜻蜓点水地评析了为何这句诗导致了整首诗有了一种政治讽喻的可能,但实际上却是简要地给出了一种做学术考据的思路,不经意间显露作者作为一个高校学者的专业功底。这对读者的思维训练是有相当助益的。
至于作者每每流露在字里行间的那种对于所品诗歌喷薄而出的热爱,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总体而言,《四时之诗》结构严谨而灵活,内容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以一年之中的时序作为编选逻辑,更是别具匠心。可以说是近年来少有的独具特色却又老少皆宜的唐诗选本。
此前网络上曾经流行一个段子,讨论说为什么一个人应该要多读书——当你看到夕阳余晖,第一反应可以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卧槽,好美!”。
《毛诗序》里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意即一个人内心有所触动的时候,需要用言语表达出来。
虽然我们早已不再像《礼记·月令》里记载的那样,严格按照每个月的时令变化来安排日常生活作息。但季节和物候的变化,还是每每让我们不自觉地“情动于中”。我们又该如何“形于言”,如何优雅地说出这个时节真美呢?
蒙曼老师的这本新作,无疑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唐朝诗人的优雅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