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提起纪录片,观众第一时间想到的,必定是BBC。坊间流传着一句箴言——BBC出品,必属精品。可见大家对BBC的信任。但神坛之上的BBC最近却被曝出拍摄造假。
这次被曝光的,是豆瓣上被一万多人标记,打出9.7高分的《人类星球》。
第4集中纪录了生活在森林深处的科罗威人在离地面35 米高的树上建屋居住的情景。为了躲避野兽,他们的日常活动都在树屋里面进行。观众也一度因此感叹人类活动的神奇有趣。结果,今年BBC2为了拍摄新的纪录片《My Year With The Tribe》,也来到了这个部落。
主持人向他们转述观众对树屋的安全性很忧虑时。科罗威人却表示当年的树屋只是被委托拍摄临时搭建的。其实根本不是他们的家。啪啪被打脸,BBC不得不认:
“描述科罗威人搭建树屋为居所确实不准确。”
很快,BBC一大波造假的黑历史都被翻了出来。豆瓣9.8分的《冰冻星球》。北极熊生宝宝的珍贵画面,实拍于荷兰一家动物园。整个场景都是搭建的,就连雪都是假的。
BBC回应说:“如果有人把摄像机架到野生北极熊穴中,成年北极熊不是杀死幼熊,就是杀死摄像师,两者必有其一”。
9.2分的《巴塔哥尼亚:地球的秘密乐园》。火山喷发+雷暴的画面,其实是两次火山爆发合成的。
豆瓣9.9的《蓝色星球2》中。拍摄到了1992年一搜货轮遭遇风暴后撒落的小黄鸭,至今还在跟随全球洋流漂流的画面。
但小黄鸭其实是摄制组提前投放的。
来自同样高达9.9分的《地球脉动第二季》。海鬣蜥大战游蛇,被称为当年的年度必看画面。一只小海鬣蜥在游蛇群里慌忙逃生。游蛇的身体呲啦啦划过粗粝的沙石,配乐紧张到扣着呼吸。小海鬣蜥攀岩而上,快要逃脱之际。突然!蛇尾一蜷,海鬣蜥命悬一线。 可一个反转,它垂死挣扎,从蛇身中挣脱。
这还没完……
小海鬣蜥想跳过岩石彻底甩开游蛇,不料游蛇飞跃张口……小海鬣蜥身手敏捷,才险险逃过一命。接连两次死里逃生,精妙刺激到想让人起立鼓掌!
一部自然纪录片,居然抓拍到了如此有戏剧张力的镜头,让人叹服!但现在却说,这是两只小海鬣蜥的镜头剪切而成的。震惊之余,只剩下难过。
虽然很多人认为这只是合理的艺术加工,BBC的作品依然伟大。
纪录片到底能不能摆拍,至今都是一个争议话题。除BBC外,很多经典的纪录片都出现过“造假”。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的《迁徙的鸟》。它的导演雅克•贝汉就曾透露:部分鸟类经过训练,可以依照指令排出队形。
而该片最震撼的场景——一只鸟被陷在原油里无法挣脱。原油“沼泽”实际上是摄制组用巧克力浆制造的人工场景。
与BBC树屋造假情况最类似的,是世界第一部纪录片《北方那努克》。片子由“纪录片之父”、美国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执导。为了还原爱斯基摩人传统的生活方式。他让早已开始使用猎枪的爱斯基摩人换用传统工具进行捕猎。
多个伟大的先例,似乎在证明——摆拍在纪录片里似乎是可行的。
但派爷却觉得不行。
阿派真的很严格。
至少观众应该享有知情权。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摄制组有道德义务向观众做出解释。
BBC也确实曾经这么干过——2009年的纪录片《生命》中,一组小丑鱼的镜头是在实验室拍摄的。影片结束的幕后故事中,剧组对这一手法做出了解释。但丝毫没有影响观众对它的喜爱,豆瓣评分依然高达9.7。
退一万步讲——某些镜头受困于自然环境和拍摄条件。适当的摆拍以求还原场景或许可以理解。但不能抱着“我不说,是因为你们没问我”的侥幸和鸡贼。况且,让早就不住树屋的科罗威人假装住在树屋,是对文化更迭事实的不尊重。
那不叫还原,那叫博人眼球。
我们为什么会喜欢BBC的纪录片?不仅仅因为它帧可成画的镜头和震撼优美的笔触。
更因为它传达出来的警醒和信仰。
警醒的是——
它用绝美的镜头提醒我们:
混凝土只是世界的1%,另外的99%是如此广袤动人。
信仰的是——
当我们在都市挣扎生存,惶惶不能终日的时候。
还有一群人,愿意埋伏深山老林三年五载。
把生命瞬息和万物千秋绵长都原原本本地纪录下来。
这也是BBC最让我们尊重的地方——他们始终带着对自然的敬畏和虔诚。而不是我们见惯了的利益熏心之辈。但当一群拍摄真实的人开始说谎之后。他们所拍摄的真实,还会具有如此震撼人心的说服力吗?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