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事业是社会建设的首要工作。解决好民生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人民都能分享到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成果,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 通过加强社会建设,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 把党建贯穿到社会建设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以党建引领社会建设,已经成为新时代社会建设的重要机制。改革创新是推进和深化新时代社会建设的关键。社会建设不可能是单方面的事,而是多方面、多主体的系统干预过程,因此,多元协同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新时代社会建设需要价值引领,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非常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建设的引领作用。
党的十九大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证,对中国未来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地确立了今后30多年中要完成“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两个目标的实现不限于单方面的经济发展,需要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这就赋予了新时代社会建设新的历史使命和新特点,也决定了其新机制。
一、新时代社会建设新的历史使命
社会建设事关人民的美好生活、社会和谐、社会活力、公平公正,因此,在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基本现代化建设以及现代化强国建设中,负有重大的使命。
第一,社会建设肩负着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使命和功能。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虽然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体现在各个方面和领域,但最根本的还是 “民生短板”。十九大报告中两次提到“民生短板”问题,而民生事业是社会建设的首要工作。解决好民生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人民都能分享到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成果,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第二,社会建设肩负着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使命和责任。社会建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社会建设,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可以为国家治理注入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活力,可以更好地发挥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拓展他们参与的空间。只有充分发挥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性。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拓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拓展民主渠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通过加强社会建设,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些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第三,社会建设肩负着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顺利推进的使命。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与其他四大建设不仅是同等重要,而且是彼此互相促进、密不可分的关系,任何一方的缺位或者弱化都会削弱其他方面的建设,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基,因此必须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是我国几十年发展中所获得的宝贵经验。
二、新时代社会建设的特点
新的历史使命决定了新时代社会建设有着鲜明特点,概括起来新时代社会建设具有明确性、系统性、专业性和法治化等特点。
第一,新时代社会建设有着明确的目标指向。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新时代社会建设的目标:到2030年,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到2050年,“社会文明”与其他文明全面提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所有这些都是社会建设的目标指向,非常明确、清晰,当然任务也相当艰巨。
第二,新时代社会建设的系统性得到明显加强。一方面,社会建设内部的系统性,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社会组织发展、社会治理专业化和精细化、协商民主机制以及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挖掘等,彼此相互关联和支持,形成有系统的建设过程。另一方面,社会建设与其他四大建设之间形成系统关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五位一体”,这一表述充分说明了它们之间具有系统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第三,新时代社会建设的专业性要求明显增强。十九大报告对社会治理提出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和专业化的“四化”要求。其中专业化对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专业的事由专业人士来做。报告还进一步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通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专业服务,可以有效地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有了这样的社会心态,就可以抵御各种浮躁、短视、急功近利等不良风气,消除社会隐患,养成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新时代社会建设特别需要专业化知识、技能和人才。
第四,法治化是确保新时代社会建设长期永续的重要制度保障。不论是民生事业建设,还是社会组织、志愿服务和社会多元治理、协商民主,不仅需要一套合理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而且需要参与者有法治意识、观念,要在行动上遵守法律规则,“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一体推进。
三、新时代社会建设的新机制
新时代社会建设肩负新的伟大使命,需要有新的建设机制与之相匹配。
第一,党建统领机制。“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把党建贯穿到社会建设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以党建引领社会建设,已经成为新时代社会建设的重要机制。比如,所有社会组织都要建立党的组织,实现全覆盖,党组织将在社会组织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统领作用。同样,在基层民主治理和社会共建共享的治理中,党组织将起到把握方向、谋大局、定政策的作用。
第二,改革创新机制。改革创新是推进和深化新时代社会建设的关键。只有坚持改革创新,才能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和不利于社会建设推进的体制机制弊端,才能有效地突破阻碍社会建设的利益固化藩篱,才能吸收中外有利于社会建设的各种实践经验、智慧和知识。在社会建设领域,只有改革创新,才能激活社会活力,真正实现全民参与到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才能使广大民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三,多元协同机制。社会建设不可能是单方面的事,而是多方面、多主体的系统干预过程,因此,多元协同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个机制体现在社会建设与其他四大建设之间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也体现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里,更体现在社会建设内部的各个领域和方面。没有这样的多元协同,社会建设就会寸步难行。
第四,价值引领机制。新时代社会建设需要价值引领。没有价值引领的社会建设是没有方向的,更不能实现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生活美好和社会文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非常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建设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都是新时代社会建设的遵循。
(执笔:王春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