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中心>合肥:高水平建设“国家科学中心”,加快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合肥:高水平建设“国家科学中心”,加快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更新时间:2021-12-10 08:38:57 文章来源:企业大脑 浏览:81 编辑:新格小鹿

冬日暖阳,洒满庐州。合肥传来喜讯:“系统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日前成功入选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典型经验做法,获通报表扬。

自2017年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来,合肥坚持科技创新“四个面向”,全力以赴贯彻落实科学中心实施方案,重大项目、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不断突破,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全面启动建设。目前,合肥获批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世界区域创新集群、全球科研城市中位次再次跃升。

做好“统”文章,集中布局创新资源

从合肥西二环向西拐入三十岗乡,一条刚扩建的崭新大道,指向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集中区。进入花园式建筑群,醒目的“聚变合肥”刻于入口东侧旗杆底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园区已竣工,正逐步交付使用。”合肥滨湖科学城工程建设部副部长张应奎指着冬阳下一排浅灰色建筑说。

大科学装置集中区,意味着创新资源“集纳”。张应奎打开一张规划图介绍,合肥依托科学岛及周边三十岗乡等区域,规划总面积约19.2平方公里的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建设大科学装置区、科学小镇、成果转化区、科学服务区、科学岛、预留区+生态用地等六大功能片区,打造“最美科研圣地”。

2017年1月,合肥继上海之后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聚焦能源、信息、生命、环境四大领域。“国家使命”要求合肥坚持“四个面向”,着重建设国家实验室、建设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一批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建设一批产业创新转化平台、建设“双一流”大学和学科。“这标志合肥要整合全域创新资源,为国家出力。”合肥市发改委主任朱胜利说。

“从空中看,量子中心等集中布局建设一目了然。”朱胜利介绍,在集中布局大科学装置集中区的同时,集中布局创新平台,打造新型研发机构集聚地。

在合肥高新区核心地段,集中布局中科院量子创新院、中国科大高新园区、中科院技术创新院、中科大先研院等一批创新平台,打造全球“量子中心”。依托相关开发区与中国科大、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知名高校院所合作协同创新平台30个,打造新型研发机构集聚地。

向“统”借力,合肥已布局在建、已建大科学装置7个(全市共规划布局大科学装置12个),成为全国大科学装置最为集聚的区域之一。

做好“新”文章,推动建设模式创新

“把‘科大硅谷’打造成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创新安徽建设的示范工程。”刚结束的省第11次党代会精神在合肥“落地开花”。

走进合肥高新区,望江西路与云飞路两侧,高楼鳞次栉比。“驻扎”这里的科大讯飞、国盾量子、国仪量子、本源量子等一大批“科大硅谷”的“大咖”,见证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正在成为改革“试验田”。

“积极对接国家发改委,探索大科学装置分开审批模式。”合肥市发改委科学中心创新管理处处长张杰翻开一叠审批报告介绍,为加快建设进度,将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主体和配套园区工程分开审批,地方对配套园区工程进行立项,先行开展规划、用地、环评、能评等各项工作,国家发改委负责审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主体工程,大幅缩短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从立项到开工建设审批时间。分开审批,让项目开工时间较国家整体审批至少提前6个月。

建设模式创新,体现于关键环节的“挖潜”。在合肥市科学中心建设办公室,一张张流程图,一本本操作手册,凝结了项目推进方式创新的努力。开创“一套制度、一个项目、一个专班、一张清单”的“四个一”项目推进新模式。出台科学中心项目管理办法,建立高效统一的项目全过程管理制度;成立市建设协调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市科学中心办公室及项目协调推进小组等专项工作组或平台公司,确保每个重大项目有工作专班;针对每个项目制定工作清单,明确时间节点、压实工作职责,倒排工期、压茬推进。

建设模式创新,带来新“合肥速度”。目前,大科学装置集中区总体规划和城市设计已编制完成,并已全面启动建设。

做好“保”文章,实现要素全面保障

建设“国之重器”,扛起“使命担当”。“首要是强化组织保障。”合肥市政府副市长王文松介绍,作为体现国家意志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离不开组织、资金、土地、人才等全方位要素保障。合肥市成立科学中心建设协调领导小组,针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成立以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和市长任组长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常态化工作推进机制。

强化资金保障。“我们不盯着‘赚钱’,只要值得花,就舍得花。”合肥市财政局教科文处处长陈利丽打开电脑里的台账介绍。合肥市在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资金保障上建立稳定支持机制,每年均通过预算安排约30亿元,支持重点项目建设。目前,合肥市各级财政累计支持科学中心建设超过180亿元。其中量子创新研究院一期投资43亿元,市财政已拨付33亿元。

强化人才保障。“开展智汇合肥全球云聘会,就是要向全球招才引智。”合肥市委组织部人才服务处处长周燕介绍,今年9月合肥首次启用全球云聘会平台,面向全球104所高校开展“百校千企万岗”线上招聘活动。近年来,合肥制定“创新创业8条”“重点产业人才7条”“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9条”等人才政策,近五年投入人才资金约153亿元,加速人才从“要我来”向“我要来”转变,为“国之重器”提供人才支撑。

强化土地保障。“首要保障大科学中心建设用地。”合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储昭海介绍,目前合肥累计为量子创新研究院等国家战略重大项目提供建设用地约2200亩,土地指标全部由市级解决,为人工智能、大健康研究院等提供物理空间超过20万平方米。

全要素保障,集聚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底气”。

做好“转”文章,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11月11日,安徽创新馆举行首场安徽科技大市场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展示发布类脑智能驱动未来等数十个成果产业化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交易额逾5亿元。而半年前,在该馆举办2021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现场发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科技创新重大成果,线上发布1000余项科技创新成果。

“看清楚、想明白、做出来、卖得好。”这是中科大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党委书记李良彬对“先进光源+政校企联合研发”科创产业融合新模式的总结。为鼓励企业参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决策过程,合肥先进光源科创产业融合发展论坛邀请了40家企业代表参与,倾听产业界的技术需求,更好地设计和建设合肥先进光源,加速转化应用。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合肥探索建立大科学装置“沿途下蛋”机制。依托建设布局的12个大科学装置,为原始科研创新和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提供重要支撑。“这是主加速器系统,这是固定治疗室……”合肥“科学岛”,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研究人员指着一幅导图介绍,合肥市与他们合作共建“合肥离子医学中心”,依托全超导托克马克装置技术积累,成功研制国产全球最紧凑超导回旋质子治疗系统。

“采用‘直接补助+股权投资’方式支持成果转化。”合肥市发改委副主任程宗好介绍,开展产业转化项目申报工作,建立科学中心成果转化市级项目库,目前完成首批项目股权投资资金共1.5亿元,推动高精度电磁测量核心技术装备等中科院战略先导专项在肥落地。

练好“转”字诀,合肥推出“1+3+N”的政策体系,向“法”借力,加速成果转化。据初步统计,科学中心获批以来,项目单位累计承担相关领域科研项目(课题)总数超3000个,累计授权发明专利超2200项,23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4项目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依托同步辐射光源成功实现“大口径高阈值光栅”产业化,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合肥模式”在全省16个地市推广,院所合作平台已累计孵化企业700余家。

“线下月月有活动,线上天天有交易。”随着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速,越来越多的合肥“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原标题为《合肥市高质量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赋能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为建设世界科技创新强国贡献安徽力量——高水平建设“国家科学中心” 加快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版权所有 企业大脑 www.QY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