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专访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李守镇:为何要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
澎湃新闻记者 卢梦君
“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中共中央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5年的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强调。
劳动者的素质提升已成为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李守镇在向全国两会提交的《关于加快建设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的提案》(以下简称《提案》)中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从宏观看,一是要有可持续的增长动力,二是要有更加平衡的经济结构。从微观看,一是制造业要有更可靠的产品质量,二是服务业要有细致而贴心的服务水平。
ink="">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李守镇。中国网 资料图“这背后都需要高素质劳动者大军的有效支撑,要在劳动力数量和成本优势逐步减弱后,加快劳动力数量红利到质量红利的转换。”
但需求与现实的差距不得不令人警醒。
根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发布的信息,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就业人口总量7.76亿,技能劳动者1.65亿,占21.3%,高技能人才4791万人,占6.2%。
近年来,技术工人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以上,高级技工甚至达到2以上,供需矛盾非常突出。企业对技能型工人短缺的问题反映非常强烈。
技术工人的缺失背后原因何在?如何培养起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3月12日,李守镇在政协委员驻地接受了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的采访。
“我们对普通工人的关注是不够的”
1957年出生的李守镇对工人阶级有深厚情感。
他的父亲曾是一名八级职工,通过自学成为工人工程师,又被送到苏联培训了一年,回来后成为高级工程师。“上世纪50年代国内有一大批工人夜校,他通过夜校学习提升了文化素质,又在实践中成长起来。”
“那时工人的收入高,社会地位也高。”李守镇从小感受到的是社会对工人的尊重,而他也和工厂、工人几乎打了一辈子交道。
1980年,他进入鞍山化纤纺织总厂成为一名工人,工作生涯中曾获评全国纺织系统劳动模范、鞍山市劳动模范。1995年,他进入工会系统,并在2005年调入全总。
李守镇发现,工人的社会地位下降,工友之间的情感,工人的奉献和敬业,也在时代洪流的冲刷下逐渐消逝。
他记得,过去厂里分房子,有的工友按评分应该分在一楼,因为他患有风湿,很快就有别的工友提出把三楼让给他。“更重要的是工人阶级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社会化大工业生产中,具有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对工厂有感情、对产品有感情,现在这些好像没有了。”
“工人阶级的优秀基因好像失传了。”他说。
原因何在?李守镇认为,宣传和教育都存在一些问题,社会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改变。
他说起,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火炬最后在数百名参加了奥运场馆建设工人的夹道欢迎下进入了主会场这一细节。也谈到,“很多人辛苦工作供孩子上大学,最后他们都做什么了呢?卖房子、送快餐、送快递,或是只想考公务员、当领导……没有进入到真正的产业大军队伍中来。”
“我们对普通工人的关注是不够的。我们的宣传,还有多少在宣传普通劳动者?”他感慨。
在教育上,李守镇认为,社会上普遍存在歧视心理,上技术中专、技术院校被认为低人一等。
传统的望子成龙、学而优则仕等观念影响是一方面,此外,“这些学校的教学方式还是传统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也薄弱,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市场需求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脱节。”李守镇指出。
因此,“从国家的教育战略上,要对这类学院学校重视起来,要让学生的学和用结合起来。”
无独有偶。
全国人大代表、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唐山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员工李征也在今年提交的建议中分析,造成高级技工短缺的原因,一方面是近年来社会对于工人普遍缺乏客观公正的认识。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一传统观念的影响下,许多人认为“读圣贤书”才是正途,而做工、当工匠是没办法出人头地的。另一方面是职业发展存在“天花板”,长期以来工人收入不高、待遇偏低、激励不足。
建议“将失业保险金用于职工培训,减少职工失业”
“我们是伟大时代的参与者、建设者、见证者和受益者,不要口号喊得很响,但缺乏硬的措施。”
李守镇说,从2017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已经连续出台了多个关于提升技术工人待遇水平、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工人技术水平、技术等级偏低,已经影响到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但在解决过程中需要过硬措施,形成合力。
他在《提案》中提出五条举措。
一是不折不扣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
党中央、国务院于2017年4月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专门把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作为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举措,各级党委政府应不折不扣地将《改革方案》及其配套政策落到实处,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纳入地方发展规划。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这解决的是高素质劳动者的来源问题。
要推动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建立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相适应的专业体系及动态调整机制,全面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与就业的紧密结合。也要优化生源,使未升入普通高中、普通高等院校的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都能接受职业教育,从源头上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水平。
三是抓好职业培训,这解决的是已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升问题。
应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依法按工资总额2.5%的标准提取、用好职工教育经费,并加强监督。对条件欠缺的中小微企业,政府要统筹安排。结合各地优势产业发展趋势,继续推动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改革现有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制定规则,打破职业技能等级和专业技术职务之间界限,有效解决技术工人发展的“天花板”问题。
他还特别提到,应充分发挥失业保险支持职工技能提升的作用,扩大5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范围,制定失业保险基金支持参保职工培训的政策,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
“5000多个亿失业保险金,能不能扩大用途?将失业保险金用于职工培训,减少职工失业。”他提出。
四是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
应以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培养一大批适应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和社会公共服务所需要的技术型、创新型、复合型技能人才。对标先进,继续抓好各级各类技能比赛,积极组织开展国际技能比赛和国际间交流学习,培养一大批“大国工匠”式的高技能人才。鼓励企业开展创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职工创新工作室工作,发挥以上工作室在培养高技能创新人才方面的阵地作用。
五是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中国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根深蒂固,重学历轻能力、重知识轻技能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各级新闻媒体应多关注报道技术工人的贡献和价值,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出更多宣传劳动者、展现新时代工人阶级风采的优秀作品,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建设。
此外,还要加大对技术尖子和创新能手的表彰奖励力度,使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广大劳动者克服“差不多”的心态,精益求精钻研技术,用勤劳和智慧创造更多社会财富和美好人生。
“年轻一代都爱网购,为什么一些生活用品、儿童用品都要买进口呢?”李守镇说,“我们已经进入质量消费、品牌消费、品味消费的时代了,但我们的产品质量上不去,这里面有设计、开发、装备等问题,但员工素质、技术等级也需要提升。”
他向澎湃新闻表示,有关提升劳动者素质的工作政府部门在不断完善,而工会作为一个人民团体,特别是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在为工人队伍拥有体面的劳动,提升技能、提升收入方面,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点击进入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