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焦点资讯 营销之道 企业报道 淘宝运营 网站建设 软件开发 400电话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焦点资讯 » 正文

中国军人的热血承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3-19  来源:新格网  作者:新格网  浏览次数:76  【去百度看看】

—— 电影《红海行动》观后

来源: 《求是》2018/06 作者: 伍正华    核心要点:

  ■ 一支军队观念的开放、思维的解放,往往与自身实力增长成正比。

  ■ 老百姓最想看到的,是一支能打仗的军队。军队不能打仗,拿什么接海外侨胞回家?又拿什么守卫万家灯火?

  ■ 未来战争不可能“放进来打”,而是要“走出去护”。

  “我们这次行动的决心,就是让恐怖组织知道,一个中国人都不能伤害。”电影《红海行动》中“蛟龙突击队”的铿锵誓言,点燃无数观影者的一腔无声血,勠力强国强军的信心爆棚。从险峻山地到茫茫沙漠,从繁华闹市到古老街巷,由海向陆到空,《红海行动》运用大型实景拍摄形式,大广角、全纵深、快节奏,让观众感到眼不够用、身难离凳,从头坐到尾。

  “危难时刻,祖国接我们回家。”《红海行动》之所以成为新春佳节的一道精神大餐,首先源于“真材实料”:人物原型是海军“蛟龙突击队”,故事则取材于2015年也门撤侨。与利比亚撤侨相比,也门撤侨毫无征兆、事发突然,人员上舰撤离之时,周遭还是炮声隆隆。当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只能寄希望公民“乘坐外国船只离境”,中国军队却在短时间内将571名公民全部安全撤离。正是“来源于生活”,才确保了该片“高于生活”的艺术水准。

  一支军队观念的开放、思维的解放,往往与自身实力增长成正比。海军作为《红海行动》拍摄方全程参与,可谓亮出了“十八般兵器”:最新型的护卫舰、登陆舰、常规潜艇、无人机等悉数登场,让广大军迷军粉过足了瘾。从《空天猎》到《红海行动》,通过影视题材展示各类新型武器装备的尺度越来越大,充分展示了迈向世界一流的中国军队的开放自信。

  老百姓最想看到的,是一支能打仗的军队。军队不能打仗,拿什么接海外侨胞回家?又拿什么守卫万家灯火?《红海行动》的点睛之笔,不单单是“从头打到尾”,而是通过“蛟龙突击队”8人硬汉组合,及时回应了百姓关切,生动回答了习主席的“胜战之问”。海军陆战队首支部队组建于1980年,迅速成长为由海向陆突击的重要力量。2017年4月,官方对外公布全军新调整组建84个军级单位,海军陆战队是其中之一。可以说,《红海行动》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此轮“史上最牛军改”取得的历史性成效。

  未来战争不可能“放进来打”,而是要“走出去护”。据统计,我国海外投资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存量超过1万多亿元,出境人数1亿多人次,海外华人华侨总数约6700万,越来越多的设施和利益孤悬海外。尤其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展开,我国在全球范围的安全需求将持续攀高,如果维护和平的军事力量跟不上,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就成了一句空话。《红海行动》诠释的正是我军勇敢“走出去”的决心和行动。

  中国无战事,军人有牺牲。《红海行动》最大的泪点是一块普通的糖。突击队员石头平时最爱吃糖、给战友发糖,因为“妈妈说吃糖就不疼了”。然而,当他中弹血肉模糊忍不住喊“疼”时,佟莉哭着塞进其嘴里的糖却再也起不了作用。军人是铁血硬汉,也是血肉之躯。这一声真实不虚掩的“疼”,恰恰刺疼了无数人的心。

  “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而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中国。”2015年也门撤侨,有两张照片刷屏:一张是当地小女孩误把记者的照相机当枪支,惊恐地举起双手;一张是一位中国海军女军人牵着5岁小女孩登上撤侨军舰,神情悠然自得。“一个中国人都不能伤害!”这是《红海行动》的经典台词,更是新时代中国军人对党和人民作出的热血承诺!

  (作者单位: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吉ICP备11001726号-6
企业800网 ·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