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焦点 焦点资讯 营销之道 企业报道 淘宝运营 网站建设 软件开发 400电话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焦点资讯 » 正文

作为《论语》首篇 《学而》告诉我们应该这样学习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3-16  来源:新格网  作者:新格网  浏览次数:34  【去百度看看】
核心提示:在个体层面,学会“修己”。要学习文献、理政、礼制、祭祀等多种知识,学会约束自己,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多种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摘要  《学而》作为《论语》的首篇,学界普遍认为这是编撰者有意为之,目的是告诉人们必须通过学习才能立足于世、成为真正的人。至于该篇中的十六章是否都与主旨相关,目前尚无定论,通常认为只有一部分与主旨联系密切。其实并非如此。如果深加揣摩,就会发现这十六篇内在有着非常清晰的逻辑关系。从个体、家族和社会不同层面,告诉初学者“学什么”以及“怎么学”。只有学会“为人”、“修己”,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做到“学之为己”,从而为践行“修齐治平”的入世理念打好基础。这也正是把《学而》列为首篇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前篇:从《论语》首篇看如何处理好家族与社会的五种关系

资料图

在个体层面,学会“修己”。要学习文献、理政、礼制、祭祀等多种知识,学会约束自己,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多种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一)学习多种知识

学习文献。“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第六》)朱子《集注》引洪氏曰:“未有余力而学文,则文灭其质;有余力而不学文,则质胜而野”,并认为“力行而不学文,则无以考圣贤之成法,识事理之当然,而所行或出于私意,非但失之于野而已。”[1]在儒家看来,一个人尽管本质好,但仍需要学习文献,提高文化修养,做到明事理,把人做好。这与“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第十八》)异曲同工。“盖孝弟谨信仁爱,皆人之本质,本质既佳,更应注意威仪礼文,如此,斯可文质彬彬而为君子矣。”[2]

学习理政。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第五》)孔子认为,治理大的国家应该做到:对待工作,要严肃认真;与人交往,信实无欺;对待公务消费,要节省简约;对待官吏,要爱护尊重;役使百姓,要利用农闲,合理适当。孔子以大国之君作比,告诫初学者要从宏观上理解和掌握治国理政之道,树立执政理念,为将来步入仕途奠定基础。

学习礼制。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学而·第十二》)“礼”是个体立足社会所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学习礼,遵守礼,是社会对个体的必然要求。如何做到“礼”?此章提出了“和”的原则,即在遵守“礼”方面,要做到合适、有度、恰到好处。“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3]

学习祭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三年》)在古代社会,“祭祀”与“军事”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史记·孔子世家》)作为老师,把学习“祭祀”以及相关的知识作为初学者学习的主要内容亦在情理之中。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第九》)《礼记·檀弓》引曾子曰:“丧三日而殡,凡附于身者,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三月而葬,凡附于棺者,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面对去世的父母,装殓(附身)、埋葬(附棺)都要抱着真诚和相信的态度去做,不要有任何疏漏,以免将来后悔。“追远”,即不忘却先祖。“追,逐也。远,犹久也。言凡父祖已殁虽久远,当时追祭之也。”[4]“慎终追远”指慎重办理丧事、深切长久地缅怀先人。办理丧事是外在的形式,缅怀先人是内在的精神,两者相辅相成。这样做,一方面,能够体现对父母以及祖先的感恩之心。“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礼记·郊特牲》)从生存与发展来讲,活着的人应该对逝去的父母以及祖先心存感激,永久缅怀。“儒家不提倡宗教信仰,亦不主张死后有灵魂之存在,然极重葬祭之礼,因此乃生死之间一种纯真情之表现,即孔子所谓之仁心与仁道。”[5]这种“纯真情”就是后人对先人的感恩之情。另一方面,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上层的‘慎终追远’能使下层追随团结。”[6]《礼记·坊记》云:“修宗庙,教祭祀,教民追孝也”。“孝”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家族的繁衍相继,也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便于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学习律己。“律己”意即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身行为,提高自身修养。《学而》篇对初学者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注意培养五种美德。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学而·第十》)此章明为赞美孔子,同时也告诫初学者,要以孔子为榜样,注意规范和约束自身行为,培养这五种美德。二是不要“巧言令色”。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第三》)在孔子看来,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察言观色、刻意取悦他人,既不符合礼制要求,也缺少仁爱之心。李泽厚认为,此章从消极、否定的方面规定“仁”,即强调“仁”不是某种外在的华丽,指出外在的容色和语言都应该服从于内在心灵的塑造。过分的外在雕琢和装饰不但无益,而且有害于这种塑造。[7]三是能够有错必改。“过,则勿惮改。”(《学而·第八》)人不怕有过错,就怕知错不改、执迷不悟。此章告诫初学者,要正确面对过错,知道过错要及时改正,不要逃避。四是学会换位思考。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第十六》)杨树达《疏证》说:“患其不能,求为可知,此孔子教人以责己也。患不知人,此孔子教人以广己也。责己则初学者所有事,广己则进德君子之事矣。因人之不知己,反而自省我之不知人,此仁恕之极功也。”[8] 这实质上是告诫初学者要学会换位思考,想让别人理解自己,必先做到理解别人。

(二)掌握学习方法:以学道、弘道为主,兼顾其他

在学习方法上,《学而》篇认为,要以学道、弘道为主,兼顾琢磨领悟、实践练习、总结反思等其他方法。

以学道、弘道为主。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第十四》)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学而·第十五》)这两章指出了学习的宗旨,即学“道”、弘“道”,与“君子谋道不谋食”(《卫灵公·第三十二》)相呼应。具体要做到三点:一是处理好现实与理想的关系,重视理想追求。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不把物质追求放在第一位,而是立足现实世界,怀有远大理想,把学“道”弘“道”、承担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李泽厚注解说,吃饭是为了活,活却不是为了吃饭。吃好饭、居处安逸,并非“君子”活的目的。在儒学看来,人生是艰难而无可休息的。这就是“尽伦”或“尽人事”。只有“死”才可以休息。这种崇高的人生责任感,便也是“生的意义”所在,这也就是孔门的所谓“学”。[9]二是处理好言与行的关系,慎言敏行。焦循《论语补疏》说:“敏,审也。谓审当于事也。圣人教人,固不专以疾速为重。”[10]处事,注意及时弥补不足;论事,注意审慎,留有余地。“于事当勉其所不足,于言当不敢尽其所有余。”[11]孔子主张“行”重于“言”,“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第二十四》),扎扎实实去做,比只说不做或边说边做要好的多。儒学首先是行为、活动,《论语》全书贯串着的正是行为优于语言的观点,这便是儒学的基本精神。[12]三是处理好贫富与乐道、好礼的关系,做到贫能乐道、富能好礼。处于贫困,人们往往会忽视礼节;生活富裕,有些人会骄横无礼。郑玄注曰:“乐谓志于道,不以贫贱为忧苦也。”[13]孔子以此告诫初学者,贫能乐道,不因生计而忘记弘道;富能好礼,不因富裕而忽略礼制。

注重琢磨领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第十五》)孔子认为子贡能够引用《诗经》中的语言来理解“贫乐富礼”,是反复琢磨、切磋领悟的结果,能够举一反三、以古鉴今,具备了以《诗》论事的基本素质。孔子以子贡为例,告诫初学者要掌握切磋琢磨的学习方法,培养察“故”知“新”的能力。

注重实践练习。《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第一》)此章点出了三种实践练习的方法:一是学过的知识要反复练习。通过练习,可以巩固知识,温故知新。二是向志同道合的人学习。《礼记·学记》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无论是同门弟子,还是远方友人,远道而来,切磋交流,沟通有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岂不是人生乐事?三是做到求学为己,不知不愠。学习的目的是完善自己,弘扬道义,承担责任,回报社会。能够坚守自己的志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对他人的不理解不抱怨、忿恨,这也是一种实践学习。“其他既非同门、又非同道之人,与自己没有共同语言,对自己的言行作为不了解,可能还有非议,又应该如何对待他们呢?正确的态度是:做好你自己的事,而不要去抱怨他人。”[14]

注重总结反思。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第四》)朱子《集注》曰:“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15]此章告诫初学者要学会“反思总结”的学习方法,只有通过总结反思,才能发现不足,弥补不足,从而使自身素质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

[1]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49页。

[2] 方骥龄:《论语新诠》,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7页。

[3] 杨树达:《论语疏证》,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21页。

[4] 刘宝楠:《论语正义》,第13页。

[5] 钱穆:《论语新解》,第13—14页。

[6] 李泽厚:《论语今读》,第42页。

[7] 李泽厚:《论语今读》,第34页。

[8] 杨树达:《论语疏证》,第25页。

[9] 李泽厚:《论语今读》,第49页。

[10] 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第84页。

[11] 钱穆:《论语新解》,第19页。

[12] 李泽厚:《论语今读》,第142页。

[13] 皇侃:《论语义疏》,第20页。

[14] 黎红雷:《孔子“君子学”的三种境界——<论语>首章集译》,载《孔子研究》2014年第3期。

[15]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48页。

*本文节选自聊城大学刘伟副教授《<学而>篇意蕴探微》,原载于《孔子研究》2017年第6期,凤凰网国学经作者授权发布,标题为编者所拟。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皖ICP备2021004516号-14
企业800网 ·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