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航空报一篇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科研人员撰写的文章《舰载战斗机现状与发展趋势》备受外界关注,引发中型与重型战机谁更适合上舰的争论。文中指出,中型舰载机可增加航母载机的数量,每日出勤架次更高,维护费用更低,已成为当前舰载战机的主流,例如法、俄、英都分别以“阵风”、米格-29K与F-35B作为主力战机。
然而,中型战机在作战半径、滞空时间与载荷重量却无法与重型战机,那么 舰载机到底应该怎么挑呢?今天,我们就以美、俄的经验来说说这个问题。
△军博的航母模型展示“歼-20上舰”效果
美国海军在二战后发展的喷气式战机一开始是以单发的轻型战机为主,因为轻型战机拥有较高的灵活性,且航母需要装载大量的战机与敌机捉对厮杀。唯一的例外是F3D“空中骑士”,因其负责夜间战斗,需要较大的机鼻来容纳雷达,还要第二名飞行员来操作。虽然其灵活性不如轻战机,但在夜间具有“敌明我暗”的优势,据称曾在朝鲜战争中击落7架敌机只损失1架。另外,美国在1946年用它测试雷达制导的第一代“麻雀”导弹,成为超视距导弹作战的先驱。
但随后美国海军的舰载机就渐渐“变重”,成为了中战机、甚至是重战机。原因是苏联正加速发展喷气式轰炸机以及火箭推进的超音速反舰导弹,使它们能从航母防御圈外发动攻击。如此,美国就需要更大的战机将防御圈往外扩展;另一方面,苏联的轰炸机与导弹都使用雷达发现与锁定目标,可进行全天候攻击,因此舰载战机也必须配备雷达以及导弹进行拦截。这些需求都使得战机变大变重,传统只用机炮进行格斗的轻型战机一去不复返。
△F-14与F-18准备起飞的画面,F-14空重达20吨是美国最重的舰载战机
上世纪70年代诞生的F-14“雄猫”战机,空重达20吨成为海军史上最大的舰载战机,也是舰队防空的“究极武器”。它配备有大孔径雷达、远程程导弹以及当时相当先进的作战计算机,并用可变翼平衡了远程拦截与护航空战的需求,证明重战机也能与敌机打格斗(美国海军还与好莱坞合作拍了部电影来证明,你懂得……)。然而,由于F-14的价格太高,海军不得不发展空重11.2吨的中型战机F-18“大黄蜂”来辅助,舰载战机的重量就再也回不去了。
美国海军目前最重的战机是空重13.9吨的F-18E/F“超级大黄蜂”,之后会加入空重15.7吨的F-35C,重量与体型都无法与F-14相比拟,因为主要任务都改变为对地打击。在舰载战机主打舰队防空的年代,其主要任务是在防御圈外围持续巡逻,在敌机可以发射导弹前就将其击落。因此重战机的优势在于其滞空比较久,舰队用比较少的战机就能维持7x24的空中巡逻,抵销了占用机库空间的劣势。但当战机任务改向对地打击靠拢后,重型战机比较少的架数就吃亏了,因为数量较多的中战机可以在一波攻势中打击更多目标,加快战事的节奏。
△俄罗斯航母现有14架苏联时期制造的苏-33,并于2012年增购24架米格-29K。俄海军将领解释它们的共存时,就指出苏-33负责制空、米格-29K负责打击
同样的思维也出现在俄罗斯,当前苏联发展“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级航母时,同时请苏霍伊与米高扬发展苏-27K(空重18吨)与米格-29K(空重11吨)两种战机,最后选择了体型较大的前者。原因是前苏联有许多战舰,包括航母本身都有携带重型反舰导弹执行远程打击任务,但只有舰载战机可执行跨地平线的防空任务,因此对航母而言,防空的价值是远比打击高的,选择体型较大,但滞空较久的重战机自然较能发挥航母的效益。
然而,在当下,俄罗斯却增购更多的米格-29K改良版来加入舰载机阵容。虽然主要原因是印度垫付了米格-29K改良版的研发经费,使其较苏-33来得先进,但次要原因则是俄罗斯航母已不再冀望与美国航母争锋,而“转型”成为区域冲突中施展国力的工具,因此数量较多的中战机较能发挥打击火力。
△中国第一款舰载机选择歼-15首先考虑的应该是“稳”,需求可能还顾不上
中国的第一代舰载机为何选择改良自苏-33的歼-15?主要原因应该跟重量无关,而是中国航空工业一方面对苏-27系列较为熟悉,另以方面则是(能拿到手的)苏-33已完成舰载结构的研发,直接沿用可节省研发时间与成本。但第二代舰载机要采用哪种国产战机,或许就需要思考舰载机的任务究竟是以防空为主?还是以打击为先?(文/Fl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