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怎样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代表委员建言献策
多措并举 让居民老有所养(民生福祉圆桌会)
本报记者 吕 莉 柯仲甲 蒋云龙
郑功成代表:要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除了基本养老保险,还要健全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和纯自愿的商业养老金制度。
益西达瓦委员: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精简审批环节,降低养老服务市场的准入门槛,让养老服务业成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黄玉林代表:建议国家针对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人制定专门补助政策,并做好与长期护理保险的衔接。
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强化第一重保障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是老百姓的“养命钱”,是实现老有所养的重要保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代表委员们认为,这意味着居民的养老保障水平将进一步提升,养老保障网织得更牢固。
“基本养老保险是养老的第一重保障,政府的责任是要确保其公平可靠,能切实保障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给居民吃下养老的‘定心丸’。”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代表说。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老龄人口的增加,如何管好用好养老资金?郑功成说,当务之急是根据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这一制度是指从各省登记的社会保险费或者养老保险基金里提取一部分由中央支配,形成中央调剂金。这部分筹集资金加上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在全国各省区市间调整使用,可用来缓解收不抵支地区、困难地区的养老金支付困难。
四川省民政厅厅长益西达瓦委员认为,应继续采取多种方式,为养老金拧紧“安全阀”: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增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建立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机制,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
让所有劳动者都有养老金,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目标。当前仍有不少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以及部分中小企业人员没有参保,如何实现全民参保目标?郑功成建议,一是要加快全国统筹的步伐,打破地区分割的碎片化状态,促进制度的统一性。二是要降低基本养老保险费率,减轻企业和参保人员的负担。三是要从缴费方式、缴费渠道等方面,创新养老保险经办机制,建立适合个体劳动者、灵活就业人员的代扣代缴方式。
增加养老服务供给,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服务
代表委员们认为,实现老有所养,应增加有效供给,提供更加多元的养老服务。
受传统文化影响,老人们更愿意选择居家养老,养老院入住率偏低。但儿女们大多有自己的工作和家庭牵绊,难以兼顾。加之老年人多患有疾病,需要专业照护,传统家庭养老方式难以为继。重庆市渝中区委书记黄玉林代表认为,可以依托社区力量,结合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优势,构建居家社区养老模式。社区可为居家老人提供康复保健、家政服务、短期托养、精神关爱等多样化养老服务。
增加养老服务供给,还需要激发社会力量的积极性。黄玉林说,养老服务行业回报周期较长,企业普遍处于微利状态,影响了投资积极性。建议政府在水、电、气、房租等方面,对民营养老机构给予优惠,为企业减轻负担。在信贷政策上予以倾斜,解决其融资难题。
益西达瓦建议,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精简审批环节,降低养老服务市场的准入门槛,让养老服务业成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亲朋好友对老年人的情感关怀是无法代替的。要督促家庭成员尽责,倡导老年人互助,把城镇社区和乡村养老机构、社会组织等专业化服务与老年人居家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郑功成说。
促进养老服务优质化、精细化,满足不同群体需求
养老服务不仅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还要解决“优不优”的问题。
益西达瓦表示,应尽快制定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加强养老院服务质量监督,改善养老院服务质量。应不断丰富完善服务项目,推动服务内容从单一生活保障,向提供医疗护理、文体娱乐、精神慰藉等全方位照护转变。
代表委员们认为,养老服务要更加精细化,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能精准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截至2016年底,我国失能和半失能老人超过4000万人,7%的家庭有需要长期护理的老人。黄玉林说,他们的护理工作大部分由配偶、子女或亲戚承担,提供专业照护服务的第三方机构比较少,且收费较高。建议国家针对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人制定专门补助政策,并做好与长期护理保险的衔接。
“政府应合理引导社会预期。”郑功成说,不能把基本养老金当成老年医疗保健支出、长期照护支出的经济来源,应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最终,要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除了基本养老保险,还要健全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和纯自愿的商业养老金制度。
郑功成认为,养老产业的发展应立足于老年人的数量与结构变化趋势,以老年人需求为出发点,走社会化、市场化、多元化并举的道路,政府要夯实制度基础,同时主导社会化、促进市场化、助力多元化。
点击进入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