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焦点资讯 营销之道 企业报道 淘宝运营 网站建设 软件开发 400电话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焦点资讯 » 正文

现代学术与中国哲学:湖广学者共谈中哲史百年发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3-12  来源:新格网  作者:新格网  浏览次数:748  【去百度看看】
核心提示:今年恰逢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问世百年,此书是近代以来第一本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哲学的专著,其出版堪称是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第二届“湖广中哲论坛”籍此一大事因缘,怀古思今,对百年来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作深入探讨。

2018年3月9日-11日,由深圳大学国学院承办的第二届“湖广中哲论坛”学术研讨会在深圳举行。据了解,“湖广中哲论坛”自2017年起每年举行一届,是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中山大学哲学系、深圳大学国学研究院、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共同发起,四家轮流承办。唇齿互辅、山水相连的两湖两广地区不仅有悠久的交往传统,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有一批实力雄厚的人文学科和不少非常优秀的专家学者,论坛旨在从中国哲学研究入手,加强两湖两广地区学者的学术交流与互动。

为倡导自由开放的中哲之风,论坛采取主题座谈、自由发言的模式,制定了广泛参与、充分讨论的发言规则,并要求与会学者们减少现象描述,着重突出各自的问题与观点。由于近年来学界内关于设立国学学科的争议四起,2017年首届湖广中哲论坛选择将“国学学科的建设与展望”、“国学与传统社会及文化”、“国学与儒学”和“国学经典与哲学方法”四个议题确定为核心论题。与会学者认为,国学学科的设立对于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言,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其实非常明显,关键是必须准确界定国学的内涵与边界,明确国学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正确处理它与现有各学科的关系,妥善处理学术研究与国家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等等。

哲学的意义不仅在于解答,更在于提出问题。那么,对于“哲学”本身的提问,又是怎样的呢?与首届不同,今年的第二届湖广中哲论坛与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关联更加密切,旨在对百年来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作深入探讨,围绕有关“中国哲学史学科的系统建构与发展历程”、“《中国哲学史》教材编撰”、“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方法”、“中西比较哲学”、“中国哲学的材料选择与叙述范式”等主题展开讨论。武汉大学教授储昭华在开幕式致辞中介绍道:今年恰逢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问世百年,此书是近代以来第一本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哲学的专著,其出版堪称是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本届“湖广中哲论坛”籍此一大事因缘,怀古思今。

武汉大学教授储昭华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陈仁仁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

深圳大学教授景海峰:“湖广中哲论坛”不仅是学者们学术切磋、交流的平台,更是界内联络感情的契机。它不同于一般学术会议的论文宣读,而是采用主题座谈、自由发言的形式。学者们兴致所至,方能济济一堂,这是哲学的求道、自由、开放等思想的最好反映,令人向往。论坛要进一步扩大到两湖两广的学校、学者,形成具有片区特色的学术共同体。 

中山大学教授陈少明:也许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胡适著作《中国哲学史大纲》的意义,它不仅对中国有意义,也为西方人理解中国提供了一个入口与路径,对此应该还有更多探讨的可能性。另外,我们注意到,现在某些受欢迎的国外高校课讲授中国哲学史,是在拿中国哲学的好处去对比西方的不足之处,这也提示我们要更加关注中西两种文化接触的模式及演变,从关注传播者到关注接受者。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问永宁教授主持论坛。

被质疑的哲学与哲学史写作

对中国哲学的讨论可追溯至百年前的清末明初。其实,中国哲学学科的建构历程曲折且复杂,包括蔡元培与傅斯年对哲学特性的辩论、王国维对“可信”“可疑”的纠结、欧阳竟无的拒斥与批判等,都从多个层面讨论或者说质疑过哲学之“能做什么”与“不能做什么”。“哲学是否合适中国,或哲学是否是救心的智道,是中国百多年来一个令从事哲学研究、热爱哲学的人纠结的问题。……欧阳竟无对哲学过于依赖人性、过于局限于人的批判和拒斥,至今仍未为哲学人警醒。”(中山大学哲学系李兰芬《被质疑的哲学——以清末民初四位学人的看法为例》)

深圳大学教授王立新认为,因为史料散佚、社会变迁、思想迭代等多种原因,“如今中国哲学很难再构成一个完满无缺的体系”,既然中国哲学已然“破镜难圆”,如何摆脱这种尴尬境地?“哲学史的写作不是为了应试教育”,当代中国哲学史要写什么内容?写给谁?在现有的中国哲学史教材基础上,是否有重写的必要?如何重写、起点在何处?有学者认为,可在传统“学案体”基础上,把思想与生平结合起来,并且编著者的成就应体现在注释与梳理之中,以史料为重,并非建构。关于中国哲学史的写作与评价,学者们各抒己见,讨论了中哲史写作的多种可能性。

中西哲学与时代方法

哈佛大学的中国哲学课《the path》成为论坛中被反复提及的一个实例,有学者认为,该课程以“道”为主题,是从理解经典文本走向对个人生活的重新创造、对自我的反思。除了提供哲学教学实践方面的经验之外,与会学者普遍认为对海外相关课程的讨论是有益的,这些现实经验为当代中国哲学史叙述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以及经典再析等诠释方式的参考。从“中国哲学与西方诠释学的结合”谈到“中西哲学面对的共同问题”,这场有关中哲史的讨论逐渐从哲学史本身延展至中西哲学比较的层面,其中包括了中西哲学在早期的交流、中西古典哲学分别对某项具体概念的探讨等话题。

讨论中,有学者提出,除了理论构建与思考,当今“时代需要作为方法的中国哲学”,正面强调了中国哲学史的方法论意义、实践品格及其对时代、国家的影响,而切忌“令中国哲学成为一个博物馆里的小众门类”。

此外,来自日本的学者青山大介介绍了日本高校国语科的“汉文教育”情况,并简要梳理日本高校中“中国哲学”学科设置脉络。青山大介明确指出,目前来看,由于对中国哲学经典文本的阅读时间较短等原因,汉文课程中所体现的“中国哲学”事实上更偏重于“社会思想”,以研究社会生活为主要对象,然而对形而上方面的“中国思想”的探讨尚不充足。

供图/庞审(深圳大学宣传部)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吉ICP备11001726号-6
企业800网 ·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