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战老兵告诉您:这是一场双双失败的伏击战与反伏击战
——再析美军特种兵尼日尔遭伏击
军事专家罗富强
2017年10月4日上午,12名美军绿色贝雷帽特种部队官兵以及30名尼日尔政府军联合分队,在尼日尔遭遇武装组织伏击。当时并未引发多少反响,因为美军阵亡4人这个结局太平淡了。前几日,随着武装分子将缴获的美军阵亡士兵的头盔式摄像仪视频编辑后公之于众,两名美军士兵的头盔式摄像仪真实地记录了“主角”及其队友的作战与阵亡过程,画面中的悲壮镜头与血腥结局让人震撼。
笔者在凤凰网军事频道发表《美军特种兵尼日尔遭伏击详解》一文后,引发了一系列讨论,各类跟进文章数不胜数。在经过有关媒体和个人进一步作战经过的相关报道后,反响更是强烈。
实际上,在一名经历过传统作战与现代化战争退休的职业军人眼里,这种画面是属于比较“温和”的了。
下面,作者以一个传统战争时期的步兵排长、现代战争(黎以战争)时期的维和部队指挥长,担任过作训参谋、连长、作训股长、营长、参谋长的经历,以一生当中亲眼目睹上千个各类尸体的体会,再次详解美军特种兵尼日尔遭遇伏击的看法。
一、伏击战的真实过程与四个真相
1、黑色越野车上共有4名美军士兵。也就是说:阵亡的4人都属于黑色越野车上的驾乘人员,其中一人早就被击倒在车上,另外3人在后续的战斗中相继阵亡。
昨天,笔者再次认真查看了多个版本的视频,发现了媒体报道与一些评论文章中部分严重失实——不存在美军一名黑人狙击手独自隐蔽射击的事实,更不存在视频中那3名士兵为了接应黑人狙击手而牺牲自我的情况。黑色越野车上一共有4名美军士兵,这4名士兵就是这次伏击中阵亡的全部美军士兵。
是这段视频误导了大家,误以为黑色越野车上只有3人:
我们再看看下面这几张图片就明白了:
第一张:约翰逊和布莱特在车辆右侧隐蔽运动,到达红色烟幕弹位置,约翰逊指挥莱特驾驶车辆左转时,我们看到车内副驾驶位置上似乎有一个身体。
第二张:当穿过红色烟幕区后,约翰逊指挥莱特下车,但其全身动作姿势很高,显然受到障碍物的阻挡:
第三张:紧接着,在约翰逊第一次被击倒前一秒,此时莱特驾驶的车辆缓慢移动,打开的车门里出现了一个士兵仰面躺在正副驾驶位置之间的画面,但时间极短,仅有大约0.1秒,慢放才能清楚看到。
第四张:被击倒后的约翰逊爬起来扑扑前进到了车辆右侧时,布莱特已经被击倒在车辆右前方大约4米处。
第五张:约翰逊检查情况发现布莱克已经失去知觉后,莱特下车将布莱克拖到车旁,然后与约翰逊一道对敌射击。
上述视频截图,足以证明这辆车共有4人,而不是国内外媒体报道的3人。
就是说:美军12人,一共3辆车,每辆车上共4人。阵亡的士兵全部属于最后与伏兵作战的黑色车辆上的人员。
2、当车队遇袭后,美军黑白两车留下来阻击伏兵,其余车辆及人员是加速按照原来行进方向逃离了伏击现场。
我们还是用图说话:
下两图中,均可清晰看到美尼车队的车辙印。证明了美尼军队其他人员的确是从伏兵的横向路线逃离战场的。
这就不难理解,为何黑色越野车的这几名士兵继续沿着伏兵面前进行横向移动,他们极有可能就是为了追赶大部队。
3、伏兵不断转移阵地,一直追着美军黑白车辆打
从美军士兵的头盔摄像仪镜头看,伏兵射击的最初位置是出村后不远处的第一片树林,当白色皮卡脱离战场后,剩下的黑色越野车上的士兵也开始横向转移,射向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最初的树林转移到南面紧挨的树林,直至最终被围歼。
从莱特逃离的画面中,我发现了另一个极为短暂不易看到的画面——伏兵后来驾乘车辆进行堵截,实现了两面包抄,堵截了他们的逃离路线,全歼了黑车人员。
从武装人员自身公布的录像看,武装分子是边打边运动,不断转移伏击位置:
从整个录像可以看到,伏兵的作战路径是首先定位射击,而后迂回包抄,最终截断了黑色越野车及美军的逃离路线:
4、关于“伏击一开始就有两辆车辆被摧毁”的说法存在重大疑问
视频中任何方向的镜头都根本看不到任何被摧毁的车辆,尤其是在视频中体现的最初伏击区域内,没有一辆被摧毁的车辆。即便是留下阻击伏兵的黑色车辆战斗的后期,车辆已经顺着逃兵路线行进了上百米距离后,视线内仍旧看不到任何被摧毁的车辆。
如果真有被击毁的车辆,在其他人迅速逃离战场的情况下,必有被摧毁的车辆甚至伤亡的人员留在现场。而视频的任何角度都看不到被摧毁的车辆。以“车队出村150米即遭到伏击”的情况看,在这种平坦的地形上,最起码被摧毁的车辆应该会出现在镜头内。
因此,关于“伏击一开始就有两辆车辆被摧毁”的说法,极有可能是美尼军方有关人员为了开拓自顾自逃跑的责任而编造的谎言。
二、这是一场非常失败的伏击战
尼日尔方面进行伏击的武装组织,虽然成功地留住了美军在村里过夜,获得了组织伏击的时间,但从各方面看,这都是一场极为失败的伏击战。
首先,从人数及战果方面看,这种地形上,一场50人对42人的伏击战,最起码应该歼灭对方50%以上的车辆和人员,也就是6辆以上的车辆、20名以上人员,才能算是达成最基本的作战目标。如果组织得好,甚至可以全歼,一人不剩。
伏兵这种仅仅击毙4名殿后的美军士兵,完全可以说是非常失败的一场伏击战。
那么,伏兵失败在那些方面呢?
第一,设伏阵地选择不当,没有形成堵截态势。
伏兵选择的伏击位置,一开始仅仅是村子出来东南边的第一片树林,这种单一的伏击射击区域,对于运动的车辆,效果极为不佳。
组织伏击战,最基本的兵力部署应该是“截头堵尾打中间”。当然,这种平坦地形,不便于组织火力袋形成包围圈进行合围,因为那样可能伤了自己人。但如果伏兵采用下图的伏击部署,第一波射击至少可以毙伤美尼军队30人。
第二,伏兵射击分工不到位,没有形成火力优势。
通常来讲,组织伏击作战,对于第一波开火射击的人员要有人员与火器与射击的任务分工。即便是伏兵这种愚蠢的伏击部署,也应该有射击任务分工。比如,重火器重点打击带有车载机枪的目标,打击头车、尾车,其余人员射击中间车辆和人员。
此外,还要有人专门负责射击车轮、油箱等要害部位,确保对方难以逃离。
特别重要的是:这种伏击作战,第一次射击一定要统一时间同时开火,才能达成最大效果。
三、这还是一场非常失败的反伏击作战
很显然,这场遭遇伏击的作战,美尼联合分队的贪生怕死暴露无遗,本文暂且不谈;尼日尔部队乃至非洲部队的战斗意志也暂且不谈。本文着重谈谈美军的几个典型问题。
1、美军指挥官完全不称职。
就美尼联合分队来说,这场反伏击战的指挥官应该撤职,甚至应该军法从事。美军指挥官的责任主要在于三个方面:
一是战前指挥不当,没有从被村庄领导找借口留宿他们过夜的反常举动中发现背后隐情,缺乏足够的警惕,留宿村庄过夜。
二是次日返回基地,在“非安全区”内活动缺乏应有的警惕性,面对这种树林密集、平坦宽阔的地形,不仅没有派出侧方警戒车辆,连最基本的尖兵车辆也没有派出,未能及时发现可疑情况。
三是各自自顾自逃命,指挥官自身冲出伏击区后,长达两小时的时间里,居然不组织迂回反包抄作战,营救被困部属,采取丢下不管、各自逃命的做法。如果前面冲出伏击区的人员从伏兵侧后方包抄攻击,且不说极有可能反败为胜包敌饺子,至少可以打乱伏兵阵脚,甚至打跑伏兵,不至于导致黑色车辆的4名士兵全部阵亡。或者,至少可以消灭更多的伏兵。
2、战斗小组相互间没有配合。
关于在伏兵火力面前横向撤退的错误行动,本人前文已经阐述,本文不再赘述,暂且理解为他们为了追上大部队吧!
即便按照他们的撤退方向,当大部车辆人员冲出伏击区后剩下的黑白两车,如果采取互相掩护、交替撤退的方式,绝不会导致黑色车辆的4名美军士兵全部阵亡。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白色车辆利用车载机枪以及士兵的突击步枪射击,黑色车辆一边射击一边撤退,超过白色车辆一段距离后停下,依托车辆进行多向射击,掩护白色车辆撤退。白色车辆同样采取黑色车辆的动作进行撤退。如此循环,直至脱离敌人的有效射程。
但实际情况是:拥有车载机枪的白色车辆,自顾自驾车逃离,脱离战场,再也没有支援黑色色车辆士兵们的作战行动。如果白色车辆离开一段距离后,哪怕从远方以火力支援和掩护黑色车辆的士兵们,我想也不至于导致他们全被歼灭。
作为一名参战老兵,每一次看视频都能想象得到那3名士兵被队友抛弃后孤军奋战的那种绝望心理。
3、缓慢的徒步撤退动作严重违背作战要求。
剩下的3名士兵,在队友们全部冲出伏击区以后,利用车辆掩护,缓慢地步行,横向移动的战法是绝对错误的,而他们3人本是完全可能逃离死亡的。
可以看得出来,约翰逊应该是负责该车行动的小组长,但他也进行了错误的指挥。首先是错误地指挥了车辆的行进方向,尤其是在通过第一个红色烟幕区时本该直行或者右转尽量远离敌人,并可利用树林隐蔽掩护。他却错误地指挥车辆左转迎敌,使车辆离敌人更近不说,还使车辆与他们位于树林与敌人之间,导致自己和布莱克被击倒。
从下面这张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黑色越野车是具有一定防弹功能的车辆,因为面对敌人密集的火力射击,越野车身背弹面一侧没有一处弹孔,也没有一处凸出,甚至连玻璃都没有破损,且驾车的莱特位于车辆左侧,直到下车时都完好无损,最后是被射杀在徒步逃亡过程中。下图可见这辆越野车具有一定的防弹能力:
这是最令人难以理解的行为,因为在布莱特被击倒时,车辆仍处于正常状态,驾驶车辆的莱特是被约翰逊指挥下车的。直到敌人逼近了他们才开始快速奔跑,直到最后被射杀。
如果他们全部上车,并且可以带上被击倒在地的布莱特,这种地形的时速完全可以开到50公里,应该可以突出重围确保生还。
说道这里,我们不仅要说:即便是他们在敌人逼近了才快速奔跑,也是在跑出了好几十码以后才中弹倒地。假设他们一开始就往右前方远离敌人的方向徒步快速奔跑,在树林灌木的掩护下,逃生的希望也是很大的。
这也不难理解,因为黑色车辆具有一定的防弹能力,所以可能是被命令作为殿后车辆的原因,但总不能丢下他们殿后,其余人员逃离后再也不管他们死活的理由。
至于美军、法军的支援,视屏中看不到,也不了解具体情况,本文不必分析阐述。
写下本文并非事后诸葛亮,权当战例积累,是一个教训总结,值得我军借鉴,更值得在非洲维和的我军部队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