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破解“三点半难题”,也不能把责任全推给学校 |新京报快评
ink="">▲图片来源:新华社全国两会期间,“三点半难题(学生三点半放学后的托管问题)”备受关注。在舆论场中,不少人也提出了自己的解题思路,比如有人认为,由学校继续延时看护孩子,是破解这一问题的上选,而有的学校也确实这样做了。
孩子生活不能只有学校、家庭“两点一线”
全国范围内的学校,是否要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办托管班,在过去十年里至少经过一个反复。从儿童成长发展利益最优化的角度看,大量实证依据显示,由学校延时看护的解决问题方式,总体上并不利于儿童成长发展。
之所以有很多人倾向于学校看护,是由于他们在观念上进入一个误区,认为孩子只能在学校和家庭两点一线的空间里生活,要么在学校,要么在家庭,父母没有时间看管的时候就交给学校。
事实上,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中国儿童损失了很多成长发展中必要的亲身体验。小学生阶段的孩子对自然最为敏感,需要机会去感受自然,当下除了农村孩子还有些这样的机会,城镇孩子这样的机会少之又少,造成孩子后期成长发展的缺陷;中学阶段的孩子开始对社会敏感,是他们了解社会问题的最佳期。
而当下由于把孩子几乎封闭在学校和家庭里,只有闻知,缺少亲知,养成大量宅男宅女。知性不足和性格缺陷,让他们此后的成长发展受到局限,这也是中国学生与国外学生存在差距的一个方面。
所以,解决放学后问题需要在改变教育评价的同时,改变包括父母在内的教育观念,让学生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发现自己、发展自己。
学校当然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引导孩子亲近自然,了解社会,社会和家庭也需要相应承担一部分责任。对于小学三年级以前,成人需要做好安全工作;三年级以后就应该放手让孩子自主行动,选择参与甚至设计自己的活动,要给孩子更多的信任、时间、空间。而非时刻限制孩子,造成他们自主性被严重伤害,养成被动型人格。
ink="">▲图片来源:新华社学校职能、责任有边界,并非“面拉得越大越好”
一些人想当然地认为,教育系统有“带孩子”的责任。这种认识本身就是对教育的误解:教育自产生以来就是人类的专业活动,古代的私学、官学、学园都没有把带孩子作为教育的功能,中国古代皇室子弟的教育也是保、傅、教三种功能严格区分开来的。
教育已进入现代化的当今,还认为“学校就是带孩子”是教育观念的倒退,这种观念必然绑架学校正常功能的履行,降低教育品质。在一些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确实需要学校承担较多的监护责任;但对真正重视教育的人来说,把孩子交给学校看护,并不是最优选择。
还有一些人认为,校外的辅导班太贵,让学校办课后班、带孩子可以节省不少开支。过度的校外培训是教育评价不健全的结果,不是学生在学校时间长短决定的,在教学内容一定的情况下延长教学时间必然降低教学效率,让教师和学生都疲于奔命,不只没有解决问题,还带来学生此后“厌学”的更大问题。
必须明确的是,学校的主要功能和职能是教学,它的职能、责任是有边界的;学校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它的工作目标、内容、工作量也需要有严格限定的,不是面拉得越大越好、时间延得越长越好。学生在校时间必然是有限的,时间的长短主要依据教学的要求决定,可以适当兼顾家长情况但不能由家长是否有时间来接孩子决定。
学校对学生在校期间有看护的责任,但不能损失学校的教学功能,尤其是不能在难以保障教师备课、休息的情况下,延长学校对学生的看护时间。这样解决问题的方式,本身就是本末倒置。
当下,由于公立学校与政府间的责权边界不清晰,受社会舆论等因素的影响,不少学校的功能已经泛化,学校的教学和管理自主性严重下降,各方把责任都推给给学校,让学校不堪重负,使学校偏离教育的本质,降低了教育的效能。
整体上中国学校已经承担了过多的非学校功能,承受了难以承受的压力,以致很多学校不仅不敢春游、秋游,就是下课也不敢把学生放到操场上,只能关在教室里活动,学生成为直接的受害者。在种情况下还要要求学校延长学生看护时间,恐怕会雪上加霜。
每一个孩子的自主成长才是最有效的成长,学校和家庭、社会都不能对孩子的一切包揽。为他们成长提供辅助,在此基础上才能准确定位学校的职责、功能和相应边界。
文 | 储朝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点击进入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