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毕业多年,你们班级还聚会吗?
▼
元宵过后,回家过年的人们带着对新一年的美好心愿,再一次离开家乡。
离开家乡,可能也就意味着离开了最适合跟老同学聚会的地方。
▼
1、懵懂的可贵
听说有些小学班级、初中班级毕业10年、20年甚至30年后,还有聚会,我十分佩服。
一般人小学、初中的时候年龄比较小,连懵懂都算不上,简直就是不懂啊。在学校的时候玩玩闹闹、回家跟邻居家孩子玩玩闹闹,好像没啥记忆(只记得曾经一起闯祸,被老师罚站或者被家长打)。
一般就几个本来家里就认识的、或者住得比较近的小学、初中同学还会聚聚,至于班级“规模”的大聚,好像是比较少。
高中的时候,刚好懵懵懂懂。很多人可能是第一次离开自己所在的村镇、街道、县城,到了县城、市里,有的第一次跟那么多同龄人一起住。
“花季”、“雨季”的孩子,对身边的人和事更加有意识、更加敏感了。高中同学之间的故事,比小时候更多、而且印象更深刻。彼此的回忆和感情,也就更浓厚。
“你所谓的怀念从前的岁月,其实是怀念陪你度过那段懵懂岁月的人”。
▼
2、高中同学“最亲”
据说“老铁”有两种: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
据说,除了至亲,最真最纯最恒久的情有两种:战友情、同窗亲。
曾经在很长时间里以为,高中同学情是最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毕竟,在和平年代,对我们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在成年之前一起遇到的最大的“战役”就是高考了,高中同学就是最亲密的“战友”了。
高考后的聚餐,应该所有班级都留下各种感人的故事和回忆吧?刚刚各奔东西的头几年,应该每年春节回去都会积极地找机会聚会吧?
有住得近的人小聚的、有本来就玩得好的人小聚的、有去了同个城市上大学的人小聚的……更重要的是,大部分人还都回家,还都非常积极响应班级“大聚”。热热闹闹、开开心心,很好很好。
但当高中毕业十几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多年,你们高中同学,还“最亲”吗?
▼
3、时光的“无情”
高中时最真最纯,也最无情。
本来在高考前“海誓山盟”,你是我最好的兄弟、你是我最好的闺蜜、我非你不娶、我在 xx 大学等你、我非你不嫁……
很多人还没到大三,就“违背了誓言”,哈哈。
因为高考之前,日子虽然“单调、压力大”,但老师家长们把我们“保护”得很好。我们并没有太多机会去见识“社会的现实”。
而当我们到了大学,见到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遇到各种各样的比高考更重要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往往很快克服一开始的不适宜和想家,而逐步融入到新的集体——大学班级中。
渐渐地,有的人春节不回老家了,渐渐地,有的人仿佛“失踪”了,连原来在高中里玩得比较好的人也找不到他们了。
渐渐地,大聚的次数越来越少。渐渐地,连小聚也越来越少了。
渐渐地,连“提议聚会的声音”都越来越少,直到大家,习惯了“今年班级不聚了”。
▼
4、现实的必然
到了我们这个年龄,已经能够淡然了。不管是同学、战友、还是既没有一起上学也没有一起参军的小伙伴们,因为生活现实,慢慢地就没办法“大聚”了。
有个别关系比较好的,还是经常联系、聚聚,但作为一个“集体”聚会,就很难了。
这倒不是说“人情淡薄”、大家忘了那些情谊,而是真的需要一些客观条件。
比如,需要有个比较热心又比较有条件(有空闲时间、对老家或者比较适合聚会的地方的场所比较熟悉、比较有创意)的班长,需要有几个比较热心的帮手。还有聚会的方式,如果每次聚会都是吃饭、唱歌,确实也乏味。
不过也不一定,我们大学同班的男生,每年都聚会。每次见面就是互损半个小时,然后就进入主题——喝酒、玩骰子、唱歌,每次都是几乎通宵。然后第二天各自返程。形式很单调、但大家很支持,每次都会来 80% 以上。
▼
5、生活的道理
在迎来送往中、在忙忙碌碌中,在这样看起来不值得一提的“小事”里,我想试着给新的一年总结一些心得:
一是,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角色在变化、重心要随之调整、心态也要随之适应。原来我们有时间聚会,现在要忙于自己的小家庭。
但不代表我们就忘了那些好兄弟,只是我们各自有了新的“战斗”要面对。虽然没有他们陪伴,虽然可能孤军奋战,但也要勇往直前。
二是,更加理解他人的难处,不管是有联系、还是没联系,有聚会、还是没聚会,肯喝酒、还是不喝酒……各有各的情况,没有高下、不论对错,互相体谅吧。
新的一年,祝愿老同学们、“小”伙伴们,“有情人有空就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