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11名道教界政协委员联名建议推动“洞天福地”申报世界遗产
在刚刚开幕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全国政协委员张凤林道长关于申报“洞天福地”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提案得到了与会道教界另外10名代表的联名附议。
ink="">张凤林道长(摄影:隋玉宝) ink="">2018全国两会的道教界政协委员合影张凤林道长表示,虽然“洞天福地”起初是一个宗教概念,但并非仅存在于想象之中,而是有真正的实物载体、有明确的历史传承,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范例,其对后世中国乃至东亚的诗歌、山水画、建筑、园林、盆景与雕刻艺术都产生了深刻并深远的影响。
ink="">中国洞天福地分布图(来源:清华大学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按照道教经典的记载,全国有大洞天10处、小洞天36处、福地72处,这共计108处的“洞天福地”分布在从晋北到岭南,从浙江沿海到四川盆地的广袤国土之中,他们几乎全部是风景秀美,历史底蕴深厚的名山并伴随着深厚的民间传统文化习俗。其中还有不少国家级或省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其间,以名山为依托,构成了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重立体交叠。
ink="" data-mcesrc="http://www.qiye800.com/skin/default/image/lazy.gif" class="lazy" original="http://n.sinaimg.cn/translate/w600h1759/20180306/1U59-fxipenn5427424.jpg" data-mcestyle="max-width: 500px;" data-mceselected="1">中国十大洞天(图片来源:网络)张凤林道长还指出,道教经典完美论述了“洞天福地”背后“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随着我国进一步展开文化战略,我们可以通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来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遗产公约》的定义,“洞天福地”正好体现了文化景观“自然与人类结合的工程”的定义,因为它们表达了人类的文化精神,也反映了特有的自然和景观特征。为了保护“洞天福地”,法国汉学家施舟人教授(Prof。 Kristofer Schipper)于2013年建立了“爱山基金会”,旨在“洞天福地”历史文化的研究。而在2017年于湖北武当山举行的第四届国际道教论坛上,世界遗产专家、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吕舟教授率先提出了“洞天福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得到众多“洞天福地”所在地的积极响应。
推动“洞天福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另一重意义在于环境保护,张凤林道长进一步介绍道,习近平主席指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他在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中更明确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而“洞天福地”中所蕴藏的古老的中国智慧,恰恰是解决当代全球性环境问题、能源危机的济世良方。
张凤林道长,1962年生于江苏苏州,1984年于苏州玄妙观入道,现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江苏省道教协会副会长、苏州市道教协会会长。2018年1月,成为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点击进入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