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17年平均每天曝光一起性侵儿童案,近六成为熟人作案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2017年,媒体曝光的多起性侵儿童事件引发社会关注关注。昨天,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发布了2017年性侵儿童案例统计及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从2014年到2017年连续四年公开报道的儿童被性侵案例均大幅高于2013年,这体现了儿童被性侵现状的形势严峻,也反映出社会各界的关注度提升。
研究表明,由于诸多因素,性侵儿童案例难以全部被公开报道和统计,被公开的案例仅为实际发生案例的冰山一角。针对如何加强儿童保护,加强防性侵教育,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以及专家学者昨天就此展开讨论。有专家呼吁设立专门机构统筹规划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男女童遭性侵比例为1:9
“女童保护”负责人、凤凰网公益主编孙雪梅介绍,“女童保护”统计,2017年全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性侵儿童(14岁以下)案例378起,平均每天曝光1.04起。受害者年龄最小的仅1岁。
具体年龄分布为:606名受害者中,7岁以下受害人的65人,占比10.73%;7岁(含)~12岁199人,占比32.84%;12岁(含)~14岁191人,31.52%;还有151名14岁以下儿童未提及具体年龄。
被性侵儿童以7~14岁的中小学生居多。孙雪梅表示:“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对于儿童自我保护及防范性侵相关教育比较缺失,并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也没有得到知识的及时补充和能力提升。”
受害者中,九成为女童,近10%为男童。孙雪梅告诉中国之声记者,家长不能因孩子是男孩就认为“高枕无忧”,男童同样面临被性侵的风险。“男童被性侵现状同样不可忽视,也更具有隐蔽性;同时相关法律也存在缺失情况,维护权益面临更大的困难。”
熟人作案比例达六成
统计案例中明确表述人际关系的有349起,其中熟人作案209起,占比59.89%;熟人作案比例一直居高,2014年曾达87.87%。
孙雪梅告诉中国之声记者:“总体而言,犯罪嫌疑人利用熟人身份,更容易接近受害者并取得受害者信任,再加上自身力量及身份地位等优势,使得性侵案件更易发生。”
“女童保护”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面对熟人性侵,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儿童,不能正确应对的比例都很高。全国人大代表、厦门市丽行公益慈善会发起人刘丽在发言中说,她来自农村,小时候是一名留守儿童,现在她身边全部是留守儿童群体的母亲,她分析:“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思想里边我给你吃饱、穿暖不生病就好了,父母亲远在外,不可能很好的沟通或者经常陪伴,所以在孩子健康成长过程中内心就是缺爱的,在内心缺爱的空间点,有一个人亲戚或者身边邻居对他很好的话,他误认为这是父爱或者母爱,然后造成安全隐患。”
如何避免儿童性侵案发生?
刘丽强调,必须让缺少父母陪伴的儿童自己,能独立意识到自我保护。孙雪梅也强调这是问题的关键:“我们在教孩子的时候,是需要告诉他们,无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只要他做了一些让我们感到不舒服、别扭的举动,我们都要拒绝。”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胡卫告诉中国之声记者:“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实际缺了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和对自己身体的保护。”
针对监护人性侵儿童案例的发生,孙雪梅认为,法律、政策保障、救助体系都有待完善:“如果一个孩子遭遇到她的监护人的性侵的情况下,怎么让她有兜底的社会保障,怎么让她有勇气说出来,能够脱离这样的家庭,是我们需要继续去完善的。”
统计案例中有三分之一的案件明确表述施害人为多次作案。孙雪梅:“为什么我们说要公布一些有性侵儿童前科者的信息,或者说对他们进行从业限制,是因为有些施害者是已经被判刑出狱后再二次犯罪的,这类犯罪如果没有外界干预,是不会自动终止的。”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科院副院长赵皖平强调,应该在立法上进一步加大对性侵儿童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女童就是未来的母亲,而母亲一旦受到伤害,对祖国的未来,对她的下一代的伤害是致命的,要提高这种站位的高度,法律设置上一定要严格,要让这些犯罪人付出沉重的代价。”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佟丽华再次呼吁建立国家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怎么能让孩子生活的快乐幸福?怎么能把孩子培养成未来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这是一个国家未来可持续发展面临最大的挑战,但是这个工作需要有人统筹来规划,如果不能统筹,公安机关只是考虑打击犯罪,教育部门只是考虑学校教育的问题,从未来这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和民族复兴的角度来说,应该把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放到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所以我呼吁,设立国家的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
记者:孙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