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船重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战略纲要》的发布,人们惊喜的发现中国海军将在2025年这个时间节点上走向深蓝,迎来以核动力航母、新型核潜艇、安静型潜艇的入役成军以及水下无人智能对抗体系、水下立体攻防体系和海战场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等作战和指挥系统的建成。
现在已是2018年,刨去大型舰艇建造用的3~5年时间,而舰员的训练时间也大体相当。如果现在核航母和核潜艇所有涉及到的子系统研发和配套生产部门均已准备完成开始生产,则2025年形成初步战斗力是可期的。
现在大家的主要兴趣都集中在核动力航母上。今天的中国海军,刚掌握6万吨级常规动力滑跃甲板航母的建造。而短短的7年后,核动力航母就将成为现实,如此快的前进步伐,想想就令人激动。而畅想这一级核动力航母的规格,应该会在现在的001A基础上再进一步,打到标排6万吨,满载8万吨的水平,使用核动力并搭配电磁弹射系统。这样的一艘先进航母,有极大可能搭配新一代的舰载机。那么这种舰载机将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CV-63 小鹰号航母,满排8万吨级,现已退役
说到舰载机,也许熟悉我的读者们会有印象,我是重型四代舰载机的拥护者。除了重型机相对中型机拥有更好的飞行作战性能和任务弹性之外,更大的巡逻范围和较小的起降压力对于舰载航空联队的指挥和航母运作压力都会减轻,减小任务中疲劳错误的发生概率。当然代价就是航母搭载量的下降和综合成本的上升。
然而2025年中国的航母舰载机将是重型机还是中型机这就是个很微妙的话题了。
2025年的中国海军舰载航空兵力量,面对的是已经成熟运作F-35和F/A-18E/F机队多年的美国海军航空兵。但是此时初入蓝海的中国海军的作战目标是什么?是和美军争夺大洋控制权,充当世界航运的管理者还是维护中国海外重要投资和侨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很明显是后者。所以性能高大全,战斗力全面压制F-35B的重型舰载机对于2025年的中国海军而言,并不是绝对必要的。
和美军航母战斗群远洋争霸,要面对的可不只是10艘超级航母
那么在2025年这个时代,中国航母需要面对的,就不是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军事力量,而是现在处于动荡,未来仍然难以保障安全稳定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地方的经济条件有限,装备不起价格高昂的隐身战机,充其量是各种所谓的“三代半”(美标)和“4.8++代”(俄标)战机和少量难成体系的现代化防空武器,无法对隐身战机产生较大的威胁。在这种作战条件下,无论重型还是中型四代机都可以出入自由,形成实打实的战略威慑。
既然两种类型都能满足需求,那么在时间节点的要求下,由谁主导研发制造和型号的选择都是可以商量的问题了。成都的611所擅长的气动布局是鸭式,但缺乏舰载机的设计经验。鸭式布局的优点是高速下气动性能优秀,机体敏捷,问题是机动飞行耗能较大。沈阳601所擅长大边条传统布局,有歼-15舰载机的设计经验,同时也推出了自研的中型隐身战机项目的技术验证机。传统布局的设计难度较低,后期改进也方便,问题是高速下阻力大,尾翼额外消耗能量。
在机动过程中,常规布局靠尾翼产生负升力来使战机抬头,损失总可用升力
从任务需求来看,中国航母的主要对地对海打击任务可以由载荷能力更强的歼-15来承担。隐身舰载机的主要使命依旧是争夺制空权,也就是“制空”和“踹门”作战。从这一角度出发,重型隐身战斗机可以毫无压力的完成,中型机由于飞行性能的差距则需要较大的出动数量来弥补。如果说一架F-22的空战效能相当于8架F-35的话,那么两者之间对抗则会出现F-35和普通三代机一样,看不清,跑不掉,甩不脱的境地,被F-22单方面屠杀。
机队的规模涉及到造价问题,重型机和中型机的造价不同,重型机肯定会更贵,但是在相同的指标要求下并不会比中型机贵太多。原因在于隐身战机的子系统中,航电设备的价格才是最贵的,(中型机受限于机体大小和发动机功率,航电设备数量和规格相对会弱一些,当然这也是两种战机性能分别的关键)其次是发动机,最后才是机体本身。当然有人会拿F-22A比F-35A贵出一倍以上的例子来表示反对,但是两者的产量差距十倍以上,而且F-35A的航电系统脱胎于F-22,机体的优化方向也完全不同。然而未来国产隐身舰载机的产量必然不可能超过歼-20,航电系统则肯定都继承自歼-20,在同样的空优性能优化方向下,F-35的价格优势并不适用于中国国情。
F-35的产量已超过265架,脉动生产线在理想状态下每天可完成一架
至于生产数量,航母舰载机的产量基本受制于航母的数量。在2025年这个节点上,中国海军可用的核动力弹射型航母乐观估计为2艘,保守估计为1艘。规格约为标准6万、满载8万吨排水量上下,和美军曾经装备的小鹰级航母相似。小鹰级可搭载约80架舰载机,其中20架F-14,40架F/A-18和A-6,辅助机种20架。考虑到隐身战机的体量普遍比上一代战机更大,则在搭载20架歼-15之后,还可以搭载25架重型隐身战机或者35架中型隐身战机作为制空型搭载。加上陆地的备份机,未来隐身舰载机的需求量大约为100或140架。从筹备零配件供应链到完成整机生产,最后部队装备形成战斗力,大约需要4~5年时间。
从进度而言,刨除生产和训练所需要的4~5年时间,留给飞机所的研发时间并不充裕。直接让沈飞以鹘鹰为基础改进出一款隐身舰载机是比较简单直接的,毕竟有歼-15的经验在前,上舰改装对于沈飞应该压力不大。而让成飞以歼-20为基础改进出一架舰载机的话,则会面临一定的技术问题需要较长的时间解决。从时间节点上而言未必赶得上。这是中型机相对重型机方案最有利的一点,当然最不利的一点就是歼-20现在已成军入役,可以直接进行上舰化改装,而鹘鹰依旧只是一个状态不错的原型机,距离可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然如果海军不选择以歼-20为基础进行改装而是想要全新的重型战机,则鹘鹰就有了翻盘的机会。
归根结底,战斗机项目的成败,还是要看发动机
选用发动机种类的不同是重型机和中型机分水岭,鹘鹰和歼-20一样暂时只能用俄国货凑活。两台RD93驱动下的鹘鹰战机性能并不太够,较弱的推力相对于为上舰增加的大量结构重量比较敏感,会减弱本就不够强的飞行性能。而采用AL31系列发动机的歼-20情况则相对好一些,而且和现在歼-15所用的发动机相同,对于后勤的压力会小很多。至于传闻中进展顺利的新中推WS-19,和曾经传说进展很顺利的WS-15一样,在装机试飞前,谁也别笑话谁的进度慢。
说到这里,结论基本明显,一旦航母吨位足够大,机库足够宽敞,重型隐身战机的各方面优势将得到充分发挥。当然对于中国两大战斗机生产企业和研究所而言,无论重型机还是中型机都可以进行研发和生产,现在手头也都有繁重的生产和科研任务。无论这个重大装备项目选择何种构型,最后花落谁家都不令人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