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关村核心区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王茤祥|站在全球创新的角力场
它是传说中的“四不像”新型科研机构
领舞在中关村创新的前沿
清华、北大、中科院等14家学术单位
一百多家行业领军企业强强联合
缔造全球最大的创新联盟
14家学术单位
它为解决科技创新中的痛点而生
创造性的以行业而非学科构筑平台
向产学研用脱节、碎片化研发等难题
发动总攻
肩负“北京统筹,全球研发,全国转化”
重大使命
它就是
2014年成立的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
本期面孔的主人公便是研究院的掌舵人王茤祥院长
说到王茤祥院长的故事,我们要从材料学和电子领域一个最新的爆炸性新闻讲起。
重磅消息
2月19日英国《自然》杂志
“更易量产的柔性电子材料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一个全新电子世界即将到来”。
在这个全新的电子世界里,电子器件将具有前所未有的形态,不再是坚硬的块体,可以像人体皮肤或组织一样柔软有弹性。
想想科幻电影里手机植入手掌皮肤成真了,
想想把你家硬邦邦的大块头电视卷起来放,
想想……
总之这就像所有颠覆性突破一样会给人们带来一个全新的电子世界。
这个突破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华人教授鲍哲南科研团队取得的,但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早已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个世界前沿。
“把世界级的科学家和中国的技术能力、市场结合在一起,我们会以鲍哲南院士团队为基础,成立国际化柔性电子实验室,不但依靠她的力量,而且让她出面把全球其他大学(包括中国)的优秀力量结合在一起,在这里抢占一个学术高地、技术高地和产业高地。这个方面海淀区拿出了专项科研经费,建专属的创新基金来支撑这个实验室。”王茤祥院长在采访时这样说。
从关注柔性电子材料领域,到接触鲍哲南院士,到科研合作项目,这体现了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机制、体制创新的最大特点:找最好的大学,配最优秀的教授,从事应用技术的研究,以保证研究的组合是最强的,没有短板。
王茤祥院长认为当前全球创新有4个趋势
第一个是科学技术一体化
第二个是学科交叉融合化
第三个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
第四个是科学技术变化速度指数化
面对当前科技创新的世界趋势和变革,站在改革开放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的关键节点,中关村已经处于重大变革的核心期,如何打破传统科研的界限?如何书写全新的创新格局?这也是王茤祥和他的同伴们矢志前行的方向。
总有人顶着创新风暴铿锵前行,总有人不断跋涉试图攀岩观火。
他的洞察让我们又惊又喜。
他的深度让我们既兴奋又紧张。
给我们描绘出全球创新图景是怎样的大气磅礴。
给我们展现出全球创新竞争是怎样的酣畅淋漓。
他告诉我们的,我们想传递给关注创新的每一个人。
中关村寄语:
创新之道在顶天立地,在协同担当,在止于至善,30年来,中关村已经树立了自己独特的创新气质,未来前途广大!
以下是采访实录
关键词—不做寻常研究院
记者:
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机制体制的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茤祥:
第一,我们的组织模式是按行业来组建,这是全球少有,大部分的科研机构按学科组建。打个比方就像化学元素一样,我们的产品就是分子,今天要什么分子就看我需要什么元素,创造条件让他反应,所以这个模式是比较新的。
第二个我们研究院是全国第一家,政府的财政经费不需要政府组织评估,而是我们研究院基金来组织评估之后,政府自动配套。
第三个是我们的人才,除了我们研究院自己的人才以外,还有将近一百位大学教授在我们这里兼职,各个大学,中关村,海淀区,科委都把大门给我们打开,这样我们在短时间内建立了高水平的科研队伍。
关键词—坐在一条凳子上想问题
记者:
协同院的基金机制让市场化多方责任主体都在参与,如何平衡各方关系,有什么激励机制?
王茤祥:
当我们发现联盟很松散,是联谊会式的,只能做浅层次的合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提出建立责任一体化,利益一体化的创新共同体的模式,所以加入我们的企业要共同出资设立专属基金。我们的科研课题不管是老师还是社会提出,都要由基金代表我们进行评选,通过后,出一部分资金,剩下的是科委或者海淀区会补助一部分。这样就真正实现了市场配置资源的一个效果。我们的科研成果,收益的百分之五十会奖励给科研团队,剩下的归基金管理。这样团队在这里不仅是工作,实际上的也是一个创业。投资以后是有回报的,有利益机制在,让大家真正能坐在一条凳子上面想问题。
关键词—把牢底线鼓励创新
记者:
创新链条中有矛盾出现,比如科研人员和项目评估人员之间理念发生“冲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王茤祥:
创新定义是:发明创造首次在生产中得到应用并且获利的行为。它是一个经济术语,有三个要义:一个是发明创造;第二个要应用,不应用不能叫做创新。第三创新没获利也不能叫做创新。这就要兼顾科学的先进性、经济的适用性,这是一个矛盾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科研人员和我们的评估项目人员之间也是有冲突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提出要守住底线,鼓励创新。守住底线就是我们做的成果一定要是面向应用的,一定要有竞争力这是底线。底线把牢,我们把尺度放宽,把自主权充分交给科研人员这是我们探索的一个模式,在这个模式下我们的科研人员和项目人员会经常在一起沟通,为了这个项目怎么把市场选好,把指标选的最恰如其分。
关键词—创新成功四大力量
记者:
您觉得哪些因素促成了协同院能够落地中关村?
王茤祥:
科技创新的成功需要四个力量具备。第一个是科技推动力量,第二个是市场的牵引力量,第三个是政府的支持力量,第四个是企业家的整合力量。在中关村这个地方,这几点是独一无二的。
第一个,科技有北大、清华、中科院,在全国、全球也是有影响力的。
第二个,中关村尤其是海淀拥有的高科技企业的数量是巨大的,这些企业因为很早就和北大、清华、中科院有合作,所以对科技创新是非常敏感的,从内心是热爱的,对科技创新非常关注。
第三个,因为长期有北大、清华、中科院在这发展,海淀区政府领导对科技创新的认同支持是深在骨子里面的,特别是习总书记2014年提出了北京建设全科技创新中心之后,大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不再是口上,而是发展内心的。所以在建院的过程中给我们提出了很重要的一条,希望我们不要做成一个传统的研究院,而是要做成一个全新的研究院,核心就是要在体制机制上大胆突破。
第四个,我们中关村优秀的企业家太多了,他们能够把科技市场、政府支持、和政策紧密的围绕一个目标整合在一起,创造出经济价值,这是研究院设在这里的一个最重要原因。
关键词—重大变革核心时期
记者:
协同院的诞生是否也标志着中关村跨入了一个新阶段?科技创新的世界趋势和变革呈现了一个什么特点?
王茤祥:
现在创新的形势跟(1988年)中关村(科技园区)刚成立的时候差别是很大的。当前创新有4个趋势,这也是全球化的趋势。
第一个趋势就是科学技术一体化,所有重大的技术创新都是建立在基础研究的基础上,所有重大的基础研究也越来越依赖于技术的快速使用,迭代,验证它的正确性。
第二个是学科交叉融合化,新的学科不断的产生,老的学科不断的在消亡。
第三个就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一个技术的成功带动一系列产业的变革,一个产业的变革需要若干个产业的发展和共同支撑。
第四是科学技术变化速度指数化,新知识,新技术不断产生。
这四个特征之下可以看出,科学和技术是没有界限的,学科之间是没有界限的,产业或产业之间没有界限,模糊的速度越来越快。所以现在的科学竞争不是单一的学科、人才的竞争,而是一个体系的竞争,这是当前科技创新面临的世界趋和变革,中关村已经处在重大变革的核心时期,未来的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关键词—北京统筹、全球研发与全国转化
记者:
中关村要示范和引领,在对外合作方面研究院有什么经验和做法?
王茤祥:
市里面给我们研究院对外合作提了三句话,第一个叫做北京统筹,全球研发,全国转化。北京这边主要承担今后发展的创新规划、管理工作,当然也要承担一部分科研任务,因为北京有最好的科技资源。但我们更多的科研项目是下给全球最优秀的科研机构,谁最强?我们就把科研任务给它,让它把科研成果做出来。最后我们把它放到全国最适合转化的地方去,进行产业发展。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会对我们总院有新的回报,这个回报会支持我们做下一个项目研发。这样研究转化、经济发展和下一轮的研究转化和经济发展就迭代到了一起。
三年多来,我们在做好北京研究总院的同时把北京的科教优势和整合好的资源融入地方发展中去,我们和浙江,重庆,成都,深圳等地方建立联系,今年就会启动1—2个研究院。同时,科技部已经把协同院的布局写到了京津冀协同创新的重要工作中去,现在我们正在和河北当地科技力量比如河北大学在沟通把国际创新资源和北京的创新资源和当地的落地能力相结合,建立新型有特色的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机构。也在尝试把我们的科教资源输出到“一带一路”的平台上,对沿线地区的转型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对标硅谷
记者:
站在全球创新的图谱上来看,中关村有哪些优势和不足?
王茤祥:
我个人认为,经过30年的发展,中关村已经处于全球创新的第一方阵之中。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高端的成果偏少,第二系统性不强。
30年来我们的发展战略基本上是随机战略或跟随战略,随机战略就是说我们大学或实验室出现一个好东西,觉得不错,就接着往前做。跟随战略是说国外什么做得好我们跟上去,这两个战略我们能培养出游击队。
实际上,对比硅谷,它主要采取的战略是原始创新战略、一体化战略。原始创新战略是什么?在实验室开始,刚有苗头就积极的介入,培育它,这个时候培育出的是特种部队,所以硅谷的黑科技层出不穷,与这个有关系。
第二个一体化战略,与企业结合在一起做的非常成功。我分析它又包含三个方面。
第一前向一体化,有一个重大成果后可以应用到很多领域,它就挑最有价值领域不断往下演变,形成一个产业链出来。前向一体化把原始创新优势发挥到最大。
第二后向一体化,大学和企业一起来研讨下一代、未来的新东西是什么,这样逆向,就会分解出要支撑的技术是什么?引导这些大学提早进行布局,完成之后,形成跨时代的新产品。
第三横向一体化,人工智能技术最早可能在电子行业或机器人行业,现在横向切到生物行业去,在这个领域形成产品线出来。
这样就形成一个从点出发到线到面到立体的这样一个产业技术体系出来,它形成正规军、游击队、特种兵、主力军,这就是它的竞争。我觉得中关村在这方面欠缺。
关键词—自我超越
记者:
对标硅谷,中关村有哪些方面需要迎头赶上?
王茤祥:
我刚才说创新竞争已经演化成一个体系的竞争,美国硅谷之所以强,就是因为通过原始创新战略和一体化战略和形成了点、线、面、体的创新体系,所以很难撼动它,面对时代要求,对标美国,是第一个需要学习的地方。
第二个国际化要加强,创新是强者的游戏。硅谷里面真正担任重要岗位的科研骨干大概40%非美国人,这个比例在持续上升,这个方面中关村还是差距巨大的,一方面我们引进国际化的人才进来,另一方面我们要请到像鲍哲南院士这样国际化的人才合作,现在时空的变换已经不需要大家面对面,在遥远的地方开展协作,这是国际化要做的。
第三个创新的本质是靠人,尤其是需要那些具有前瞻眼光,掌握深厚理论又能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这些人才在全世界都是短缺的。要把培养人才的第二课堂放到创新的第一线,在创新中培养人才,在创新中学到新知识,不断的再创新,这是美国大学最成功的地方,为产业界输送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创新人才,这一点也是中关村下一步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