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焦点资讯 营销之道 企业报道 淘宝运营 网站建设 软件开发 400电话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焦点资讯 » 正文

驾驭“战神”巡航南海的他成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3-02  来源:新格网  作者:新格网  浏览次数:67  【去百度看看】
核心提示:驾驭“战神”巡航南海的飞行团长刘锐成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脱翎换羽,展翅高飞,这是大国利器。穿越海峡,空巡黄岩,你为祖国的战机填上一抹太平洋的蓝。巡天掠

驾驭“战神”巡航南海的飞行团长刘锐成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脱翎换羽,展翅高飞,这是大国利器。穿越海峡,空巡黄岩,你为祖国的战机填上一抹太平洋的蓝。巡天掠海,为国仗剑,强军兴军的锐一代,只要祖国需要,你们可以飞得更远。

被评选为“感动中国”人物(赵世杰摄)

2018年3月1日晚,十位“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在央视颁奖晚会上揭晓,一名神采奕奕的中国军人走上领奖台,胸前的飞行标志熠熠生辉,吸引了世人的目光。他,就是空军航空兵某团团长——刘锐。

信心满满(赵世杰摄)

“在天空上留下痕迹,这听起来像是诗,而刘锐和他的战友们把它变成了现实。小目标、大目标,蓝天梦、强军梦,都凝在他的飞行里。”主持人敬一丹这样介绍刘锐。

循着梦想的足迹,让我们把时钟拨回至2012年。

12月8日上午,习近平登上位于深圳蛇口港的导弹驱逐舰,开始他就任党的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之后的第一次南海之行。

浩瀚的南海碧波相连,不息的涛声经久回荡。

海洋,生命的肇始,文明的摇篮,大国兴衰的历史规律表明,背海则衰,向海而兴。那些狭长而又繁忙的海峡,既是连通中国与世界的纽带,也是扼控中国走向世界的咽喉。当“一带一路”的倡议向大洋深处铺展,通向广阔世界的一条条航道,正在成为中国发展的生命线。

回顾历史,我们看到,170多年前,西方列强就是从海上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古老中国从此跌入苦难的梦魇。

那次南海之行两天之后,习主席在接见驻穗部队师以上干部时说:“前不久我去参观了复兴之路展览。我提出了,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我想说,我们的中国梦,就是强国梦,对于军队来讲,也是强军梦。”

逐梦空天,为国仗剑。伫立新时代凝视高远天空:维护利益要走出去、履行使命要飞出去!刘锐和战友们只争朝夕,朝着星辰大海,勇敢进发。

战机编队在南海上空巡航(刘锐摄)

2015年3月30日,刘锐和战友驾驶被誉为“战神”的轰-6K战机飞越巴士海峡,突破第一岛链,赴西太平洋开展远海训练,首次在太平洋上空留下了中国空军的航迹。

而就在此前的1个多月,习主席视察空军航空兵部队,登上轰-6K战机,亲自体验飞行操作,殷切勉励飞行人员要胸怀使命,苦练本领,关键时刻一招制敌,并向全空军提出了“思想政治要过硬、打仗本领要过硬、战斗作风要过硬”的战略要求。

国家越发展壮大,遇到的阻力和压力就会越大,面临的外部风险就会越多,这是我国由大向强发展进程中无法回避的挑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绕不过的门槛。

既然是无法回避的挑战,就必须勇敢迎接。既然是绕不过的门槛,就必须奋力跃过。

就在中国空军的首次远海训练过程中,刘锐和战友们就遇到了挑战。他们抵达目标海域后不久,两架陌生战机直扑而来。对方掀起机翼,向他们亮出机腹下的空空导弹以示威胁。

“最近的也就是不到10米,贴到我们边上飞,对方飞行员的脸都能看得很清楚,他瞪着我,我瞪着他。”航向不变,高度不变,刘锐用实际行动告诉对方,决不会改变既定任务。对方见占不到便宜,最终悻悻离去。

“一想到身后的祖国,唯有勇往直前!”这一次,他们圆满完成既定训练目标,开创了中国空军远海训练先河,被外电评论为“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之举”。

2016年夏天,一张轰-6K战机飞越黄岩岛上空的照片引爆网络,极大振奋国人信心。

“战神”巡航祖国岛礁(刘锐摄)

这张照片就出自刘锐之手。“拍这张照片就是希望通过这个画面能告诉大家,我们的国土,我们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是在我们手里的,我们的军事力量是完全存在的。”忆起当时的情景,刘锐话语中透着无比坚毅的自信。

“亲眼看到的感觉就是不一样!”刘锐兴奋地比划道,“当你飞过去,真正看到、仿佛能触摸到的那一刻,你就会感到,这就是我们的国、我们的家,我要守卫的地方。”

利益所在,使命必达。

一名军人的忠诚度高不高,既看心之纯度,也看行之笃定。当他把自己的使命与祖国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时,信念就会化成不竭力量,忠诚就会化为坚定行动。

有一次,刘锐带队执行岛礁巡航任务。根据气象预报,某岛礁海域晴空万里,但到达后风云突变,飞机因强烈气流而剧烈颠簸。

怎么办?关键时刻,刘锐和机组决定:穿云!靠着目视和雷达指示,他们朝云缝飞去,通过不断机动规避一个个云柱,“战神”最终飞抵预定空域。“任务当头,巡航到位,心里才觉得放心。”谈起当时的惊险,刘锐笑中带着从容。

“提高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全域作战能力……”2017年10月,刘锐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在人民大会堂聆听习主席的报告时激动不已,回望来路、展望前途,又让他感慨万千。

这些年,刘锐和战友们出远海、巡南海,上高原、进戈壁,“红剑”演习、“利剑”演练、实弹打靶等多项任务一路走来,充满了艰辛。

“战神”巡航祖国岛礁(刘锐摄)

对刘锐他们来讲,“飞得远”延伸的是战斗力的标尺,“打得准”则蕴含着基于体系的核心能力突破。只有具备全疆域、全天候、全时段远程精确打击能力,才能成为我海空的重要进攻力量。

为突破体系作战的瓶颈,刘锐带领部队紧紧围绕轰-6K战机作战使用的重难点问题集智攻关。

战斗首先在教室中打响,他们组织开展“提升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问题研究”等多项课题的前瞻性作战理论研究,形成了数套战法、数十套突击方案,填补了轰-6K作战使用的多项空白。

为使日常训练环境更加逼真,他们还主动与干扰机和地导、雷达等部队协同,围绕如何运用支援掩护兵力、利用地形地貌规避雷达跟踪、快速突击“敌”导弹阵地等战术课题,经常性开展“红蓝”对抗训练。结合部队外出驻训,利用跨区转场等时机,与其他军兵种开展对抗,锤炼部队陌生地域、陌生环境突防突击能力,建立起以进攻主体为核心的体系作战训练模式。

一次体系对抗演练。海面,波涛汹涌;空中,黑云蔽日。在兄弟部队歼击机、干扰机编队的配合掩护下,轰-6K编队作为“主角”压轴出场,他们关闭无线电通讯设施乘夜色出航,突破“敌”空中地面防线,在距“敌”目标数百公里时,飞机果断占领发射阵位发射导弹。刘锐和机组成员紧盯屏幕,在导弹距目标数十公里处,沉着开启导弹导引头,顷刻,目标火光四射。

战机依次起飞(赵世杰摄)

2015年9月3日,刘锐参加“胜利日”大阅兵。

在进京之前,妻子在短信中告诉刘锐:“孩子老问我,什么时候能在电视上看到你的飞机,问我,可不可以看到你的脸?”

刘锐没有回答,因为不知道怎么回答。后来记者给了他一个答案:“孩子,阅兵的时候,你看不到爸爸的脸,但你会看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面孔!”

孩子应该还不明白,为什么爸爸的脸会被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面孔代替。

但更多的中国人应该明白,从这个飞行员父亲身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梦想守护者的样子,他们给人民希望,让人民依靠。

高飞远航(刘锐摄)

今年春节前夕,空军连奏“强军战歌”——苏-35战机飞赴南海参加联合战斗巡航、歼-20隐身战机列装空军作战部队。“作为飞行员,我们是赶上好时代了。”刘锐说。

这些年,看新闻已经成为刘锐的习惯。每每看到祖国周边有人生事的消息,他和战友们随时做好了战斗准备。为国仗剑的“锐一代”,他们正披坚执锐,守护你我的梦想。

接受主持人采访(赵世杰摄)

晚会中,主持人白岩松以“时间”为题采访刘锐。

的确,流动的时间将凝固成历史;而时间,往往是衡量军人使命的最佳尺度。让我们一起回顾这样一组关于刘锐和战友们的历史时刻:

2010年,刘锐所在团在全空军首批改装轰-6K,大家“摸着石头过河”,官兵们斗三伏、战三九,他们把训练课目不断向全疆域、全天候拓展,逐步实现了作战领域从简单气象到复杂气象、从昼间到夜间、从近海到远海等多个方面突破;

2015年3月30日,中国空军组织轰-6K战机首次赴西太平洋开展远海训练;

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轰-6K战机9机编队首次震撼亮相,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

2016年7月,中国空军组织轰-6K等战机赴黄岩岛等岛礁附近空域进行战斗巡航,以空中侦察、对抗空战和岛礁巡航为主要样式组织行动,达成了战巡目的。

2016年7月,该团在空军突防突击竞赛性考核中斩获“金飞镖”;

2017年8月,该团任务机组在“航空飞镖-2017”国际军事比赛中摘得轰炸机组桂冠;

2017年底,该团荣获“全军军事训练先进单位”。

近几年,他们不畏艰难险阻,成功应对和处置各种干扰,与其他军兵机种一起研练侦察预警、海上巡航、海上突击、空中加油等训练课题,提升了远海机动能力和实战能力,逐渐常态化、实战化、体系化执行远海远洋训练任务,彰显了中国空军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维护国家利益的能力。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感动中国组委会给刘锐的颁奖词是:脱翎换羽,展翅高飞,这是大国利器。穿越海峡,空巡黄岩,你为祖国的战机填上一抹太平洋的蓝。巡天掠海,为国仗剑,强军兴军的锐一代,只要祖国需要,你们可以飞得更远。

 

故事里的刘锐

让打“死靶子”的导弹也能打“活靶子”

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团列装的“战神”在改装之初,与之配套的某型导弹只能攻击固定目标,这让刘锐大为不解:“这么先进的导弹,难道只能打‘死靶子’?我不信!”尽管厂所专家一再向他解释“当初就是这么设计的”,但刘锐还是不信这个“邪”——他非要想法子攻克这个难题。

像“导弹能否打移动目标”这种专家说了算的事,他一个飞行员还能给“翻了盘”?大伙儿都替刘锐捏了一把汗。

为了攻克这一难关,刘锐积极向生产厂家和科研院所请教,不仅找来了该型导弹的使用手册,还把它的设计原理、工作原理以及参数资料统统搜罗过来,一有空便钻进资料堆里研究。

在空军部队蓬勃开展的“双学”活动中,他带头成立了攻关小组,在分享自己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向战友请教,发动大家集思广益,在共同攻克难题的过程中学习积累相关知识。为了验证他们总结出的理论,刘锐还向上级请示,利用常态化远海训练等时机反复实践论证,并牵头撰写了《某型导弹打击移动靶标可行性研究》论文,因此得了个战区空军军事理论研究一等奖。当曾经给他“泼冷水”的专家们翻阅他的论文后,无不惊叹这个“不信邪”的飞行员分明就是个“会打仗的武器专家”。

压低再压低让告警“偃旗息鼓”

2015年仲春的一天,某海域云层叠嶂,一场实战化背景下的突防突击演练正在进行。“敌跟踪,敌跟踪……”刘锐和战友们驾机刚进入“敌”地导布防区,耳机里的告警音便叫个不停。

“降低高度!”刘锐一声令下,随即压杆,只见硕大的战机迅速降到了××米——这是避开“敌”雷达追踪的常规处置高度,按照这个高度,评估规则就会视他们为“成功避开了追踪”。

但实际情况与评估规则似乎并不完全相符,“敌跟踪”的告警音依然不绝于耳。刘锐明白,若打起仗来,这么下去就失败了。于是,刘锐决定:“继续降低高度,往海岸线靠!”坚决而底气十足。

轰炸机机身大、翼展长,评估规则已经明确飞行高度极限,再往下压愈加危险!但实战就是如此残酷。

刘锐有底气做出这样的决定自有他的道理。演练实施前,他们对突防航线做过精确计算。“敌”可能在哪儿布防、遇“敌”从哪儿规避、在哪儿用什么突防策略他早就“门儿清”。

机组对刘锐的信任更增添了他的自信,在刘锐的指挥下,战机一边下降高度一边缓缓往海岸线靠。当战机几乎贴着海面飞行时,各类告警果然“偃旗息鼓”,刘锐终于彻底摆脱了追踪。

难度提高再提高得零分却很兴奋

2016年7月底,刘锐机组被抽中参加空军突防突击竞赛考核。考核实施前,各部队参考机组要挑选不同的攻击靶标——靶标不同,攻击难度自然不同。

仗着自己的胆气和从未失手的底气,刘锐直接放弃了优先挑选权:“大家挑剩下的就是我的!”战友们也没跟他客气,把难度最大的靶标留给了他。刘锐欣然接受:“有难度更有价值!”

刘锐的靶标难度主要在于地形:靶场四面环山如置桶底,“桶”中垒起一个10米见方的土台,实体靶车便安然地趴在土台上,如若实弹投不到台上便不会对靶标有任何毁伤。

这设置,连评估组都觉得太难,好在山“桶”一侧有个“缺口”——那几乎是通往靶标的唯一途径。刘锐却有意避开那个“缺口”:“都知道那儿好走,打起仗来敌人不会加强防守?”本已是最难的靶标又陡增突防难度。

这还没完,在选择投弹方式时刘锐再度提升难度。考核要投2枚弹,刘锐坚持用毁伤性强但命中概率小的投弹方式,“实战中当然更注重毁伤性”。

然而,考核当天,刘锐带着机组以完美的突防开始,以出其不意的突击路线进入,却以未投出弹的结局告终,被判“0分”。战机返场着陆后,刘锐迟迟不肯下飞机。

一夜无眠。刘锐没想到,第二天一早刚到总结评估会场便受到评估组专家的高度赞扬:“突防漂亮,攻击路线设计巧妙,就是投弹能力还有提升空间。”一听说有提升空间,刘锐迅速走出了低落情绪,布满血丝的双眼顿时又兴奋得滚圆。

(作者:徐同宣张治文曾科)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吉ICP备11001726号-6
企业800网 ·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