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说的香炉峰位于绍兴平水镇,会稽诸峰之一,因形似香炉而得名。这里既是一处佛门剎与风景名胜交相辉映的游览胜地,更是绍兴城南的制高点。其在军事上的价值,在70多年前的一场战斗中彰显无遗。
1941年9月25日,正值中秋前夕,国民革命军第四十九军第二十六师反攻日军盘踞下的绍兴。由于香炉山恰好处于被迫从大独山脚下攻向绍兴南门之侧翼,师长王克俊遂命七十七团派两个连去拔掉这个钉子,以掩护主力行动。在国军将士看来,这是一个不难完成的任务。出乎意料的是,战事进展异常艰难。战斗刚一打响,五连和六连的官兵们便在夜幕的掩护下向香炉峰冲去。但此时的敌人已经从最初的惊吓中回过神来,在曹长昭英郎的指挥下依托工事进行顽抗。在接下来的两昼夜中,由于地形不利加之火力薄弱,以致国军虽然增加了兵力,但对香炉峰发起的多次攻击均未得手。
这就酿成了严重后果!
由于未能拿下香炉峰,反攻部队主力虽多次向绍兴南门发起攻击,结果在敌人直射和侧射火力威胁之下,虽伤亡惨重却进展不大。战至10月1日,战斗进入最高潮。当天,七十八团三营的两个连虽然攻进城内,一直打到塔山、府山附近,终因援军不至,包括营长杨松龄在内的绝大多数官兵牺牲在接下来的巷战之中。3日,由于日军援军从杭州赶到并发起反击,二十六师开始脱离战斗。至8日,反攻绍兴的战斗正式结束。
多年后再来回首这场规模并不大的失利战斗,不难发现,中国军队之所以未能达成收复绍兴之作战目的,关键在于未能解除香炉峰这一侧翼威胁。可以说,这场发生在香炉峰的争夺战就是绍兴反攻战的一个缩影!若对其失利原因进行适当总结分析,则或可管窥抗战期间国军诸多类似战斗未获成功之原因所在。
笔者认为,二十六师未能拿下香炉峰阵地主要源于以下几点
准备不充分:
常言道,"不打无准备之仗"。遗憾的是,二十六师指挥官未能做得这一点。各种"准备不充分"中,最要命的莫过于侦察不力。由于缺乏诸如香炉峰日军的兵力多寡、阵地构成、火力配系的情报,以致时隔多年之后,仍有许多参战者认为山上遍布碉堡,敌人兵力为"一个加强排"。事实上,至战斗打响之际,香炉山上只有一个碉堡,守备日军7人(据日军参战老兵回忆,守军为敌第二十二师团八十六联队第三大队的一个分队15人,后因绍兴日军扫荡嘉兴南湖作战需要而抽走了其中的部分人员)。绍兴反攻战的失败肇因即源于侦察不力。
地形不利,
由于缺乏必要的侦察,致使在许多官兵在冲近香炉峰之后才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几乎无法攻破的"堡垒"。
先来看看下面这张照片
日军进占香炉峰之后,立即着手对地形进行改造:山脚被削成了难以攀爬的"峭壁",只保留了一条路沟通内外;碉堡建在山峰最高处,不仅俯瞰绍兴全城,更以火力控制住了那条唯一的通道。如此,若得不到直瞄火炮的加强,只配备了轻武器的中国军队甚至很难接近香炉峰。
缺乏重火力
近代战争中,进攻方的指挥官若要达成预期效果,务必要调集足够的兵器以压制对方火力,掩护一线部队冲击。正所谓"无压制不成进攻"!遗憾的是,那两个连的官兵在战斗过程中只得到了为数不多的迫击炮支援外。这显然压制不住香炉峰上的守军。别看守碉堡的日本兵只有7个,但可供使用的武器却并不弱,除了一挺"九二"式重机枪外,还有一门"九二"式步兵炮,加之储备了足够的弹药,使得其不仅有可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抵挡住七十七团的进攻,还腾出手来炮击中国反攻部队的集结地域,造成包括七十八团一营营长刘升三在内的多人伤亡。
战斗部署欠周密:
战斗开始后,国军虽然将香炉峰包围并切断了其与城内的电话线,但守军还是通过打信号弹的方式向后方告急。有鉴于香炉峰阵地的重要性,绍兴城内的日军指挥官、八十六联队第三大队长赤司虽然也承受着巨大的防守压力,但还是派第十中队中队长铃木时良带着130人出城增援。由于七十七团没有预先部署阻援部队,致使铃木所部顺利抵达香炉峰。
尽管上述主客观原因导致绍兴反攻战失利,但中国官兵在战斗中所表现出的敢于流血牺牲的爱国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包括刘升三、杨松龄等阵亡将士永远值得后人纪念!(文\刘明昭鸣谢:时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