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四大家忙着迎接灶神的时候,《舌尖3》开播了。
虽然更新到第四集,但观众的反响并不太好。首播豆瓣8.8分,现在已经跌到了5.6。(发稿前,又降了0.1)
舌尖系列可是从没掉过8分啊!观众的要求变高了?还是制作不如从前?
大魔王看完两集,觉得隔靴搔痒,一阵难受:变味的《舌尖3》实在难以下咽。
《舌尖上的中国3》
第三季一共8集,每集50分钟,主题分别是——
器具、小吃、宴席、食养、厨人、点心、节气和融合。
器具,说的便是锅、碗、瓢、盆、菜刀、砧板……
河南三门峡的七孔穿山灶,让大魔王眼前一亮。
每逢红白喜宴,厨师便会早早过去主人家,搭建灶台。
七口大锅摆上,既能蒸煮炖焖,又可以保温。
七个灶同时做出七道热菜,再配上三道凉菜,当地有名的十碗席就做成了。
山东的章丘铁锅,仅制造过程,就需要经过12道工序。
在一千度的高温里冶炼,再加上三万六千次锻打,直到锅如明镜 ,章丘铁锅才算合格。
这样锻造出来的铁锅,内部深,适合煎转。
食材在翻勺时,从锅底自然内翻,不会产生外抛。
哪怕是清水炒鸡蛋,没放一滴油,也丝毫不粘锅。
锅里的菜没抢到多少镜头,倒是这口锅,节目一播出,就火了。
第一次听说的,忍不住想要买买买
老早想下单的,现在各种发愁:涨价了!
网上还惊爆“该锅已售罄”的消息
大魔王都快怀疑自己了,确定是《舌尖上的中国》,不是《舌尖上的微商》?
除了章丘铁锅,淮阳菜刀和银杏砧板也被带火,销路杠杠的。
无论是七孔穿山灶,还是章丘铁锅,介绍器具的过程还挺有意思。
但镜头前的十大碗,几乎没有一碗是大魔王想吃的,这就没意思了。
镜头雾蒙蒙,不仔细看,都认不出来这炒的是鸡蛋。
对于这般毫无精致感可言的画面,大魔王内心mmp↓
#不知道摄影团队是干什么吃的#
在片中,陕菜的“花打四门”讲得巨牛逼:祖传的手艺,慈禧太后当年吃过的…
大厨杜西峰为了这门手艺,屋里屋外使劲练习颠锅,结果到最后,做出来的,竟然是一盘炒。白。菜。
大魔王还能说什么?毕竟我家炒白菜出锅,也长这个样。
攒了四年的口水,又生生给咽了回去。
好吧,第一集当科普了。第二集《香》,口水总该有用武之地了吧?
谁曾想,还没来得及看清楚这碗“温暖了杭漂的心”的胡辣汤长啥样,镜头就带过去了。
就连稀豆粉、煎饼卷果、石花膏、盆煮羊肉、麻辣烫这些主角小吃的镜头加起来,也不足十分钟。
本想抱着看《舌尖3》流哈喇子,结果美食倒反而成了配角……
作为一部美食纪录片,企图绕过味蕾和胃直达人心,舌尖3显然是耍流氓、不合格的。
总之,第二集看完,大魔王依旧一头雾水,就更别提流口水的事了。
“香”指什么,“香”在哪里?
于是,有人开始想念原来的导演陈晓卿,纷纷表示:没有陈导,不再是美食。
不过,在怀旧热潮大军中,大魔王更赞同这位网友@楼空说的——
#只能说第一季起点太高了#
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一开播,就刷爆朋友圈,即便到现在,依旧稳握9.3分。
去年,央视离职大潮带走了陈晓卿,同时,《舌尖》大部分的创作团队也随之流失。
央视新闻频道《纪事》的刘鸿彦接手这个烫手的山芋,是推翻重来?还是延续之前的成片风格?
这个问题搁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是一道难题。
左陈晓卿、右刘鸿彦
左思右想,刘导决定“食物、人物和文化,一个都不能少”。
就如同海报上标识着的一样:“品味中国、品尝人生”。
于是,我们发现,片中关于美食的画面越来越少,生活方式讲得越来越多。
在介绍七孔穿山灶时,甚至专门提到新人给大厨敬酒,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
想法挺好,但可惜,什么都想抓,却什么都做不好。
东一耙子西一耙子,把片子拍得像流水账就算了,但净犯常识错误,真不能忍。
比如,把钵钵鸡、麻辣烫、串串香混为一谈。
你也傻傻分不清楚?瞧这↓
错将大口黑鲈(美国加州鲈)当成花鲈;
甚至还出现历史错误,西安回坊“穿越”唐朝……
你可是央视出品的大IP啊!!
至于第4集《养》中,关于中药自制口红的片段,大魔王就更生气。
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无生产厂家……
这种来路不明的自制微商产品,谁敢买?
作为一档节目,最基本的原则,不是应该对观众负责么?
舌尖想把格局做大,却漏洞百出;想给观众灌鸡汤,但忘了:观众心心念的,是锅里的那道菜。
10分满分的话
这一季的《舌尖上的中国》
你会给几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