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亿人收看有一亿人骂他,其实都骂错了
如果别人不赞同你,甚至反驳你,你会有什么反应?
争论?发怒?还是能心平气和地解释?
这个问题的背后,拷问着情商,更拷问着人性。
作者:阿虫
来源:电影爬虫(ID:film5252)
原标题:李诞和许知远,一个时代的两种人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
你焦虑吗?
你怎样看待这个时代?
你觉得你的灵魂,跟得上这个时代的脉搏吗?
一般遇到这种语言系统的问话,人们心底的反应大致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欣喜的,觉得遇到了同频率的人,
两人可能就此开始一番对时代的思考,对社会的切片,对灵魂的拷问。
另一种是不屑的,能不能好好说话了?
做人开心就好了,想那么多有的没的赶明儿不上班吗?
有一天,这两种人相遇了。
《十三邀》里带着偏见看世界的许老师,《吐槽大会》中疯狂戏谑调笑众人的蛋蛋。
这边是极端的知识分子,这边是极端的大众艺人。
当两个极端相碰,这该多有趣?
这就是最新一期《十三邀》带给我们的“惊喜”——
许知远对话李诞。
对于李诞(蛋蛋),大众或许更熟知一些。
从《今晚80后脱口秀》到《吐槽大会》再到昙花一现的《脱口秀大会》。
三档段子类综艺节目,让太多人认识了这位小眼睛,在故事里总被王建国欺负的183大诗人蛋蛋。
乐天、幽默、辛辣、无所顾忌,这就是我们通过网络视频所形成对李诞的一个初步印象。
而许知远,可就不像李诞那般具有“大众化知名度”。
他像一个模块化的知识分子,一个旧时的酸腐文人,一个与当下主流文化格格不入的质疑者。
喜欢严肃,爱好文学,追求真实。
外加一条,不喜“年轻化”。
这个“年轻化”是一个泛概念,它可以指年轻人,也可以指当下的流行文化。
引用一段当初许知远批判韩寒的话,从中大概便可一窥许老师的“特点”。
韩寒掀起的迷狂,衬托出这个崛起大国的内在苍白、可悲、浅薄——一个聪明的青年人说出了一些真话,他就让这个时代的神经震颤不已。与其说这是韩寒的胜利,不如说是庸众的胜利,或是整个民族的失败。
瞧,多标准的知识分子形象。
如果非要挑一个具象来形容许老师,“私塾先生”再合适不过。
以上,便是我个人对许老师的一点浅薄认知。
看到这儿有人会问了,这样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人,是怎么碰一起去了?
毕竟《十三邀》之前,许知远对话的都是什么人?
要么文化名流,要么行业大咖。
李安,张楚,蔡澜;
俞飞鸿,陈嘉映,白先勇;
马东,张艾嘉,罗大佑……
他所采访的这批人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用一个比较直白的词语笼统地概括就是“文化人”。
文化人,是与他同一频率的人。
但同时,他又渴望陌生,希求去探索未知的意识形态。
当初对话“二次元”是这样,这次对话“李诞”还是这样。
李诞在他眼中,不是以一个“人”的姿态出现,而是一种文化,与二次元一样的文化。
这种文化是当下年轻人所喜欢、比较主流的文化,一种他所不理解的文化。
如自己微博所言,节目录制一开始,李诞就对许知远说,
“我知道,您肯定瞧不上我”
“你们一帮大众娱乐明星,看书吗?”
“我怎么才能走得知识一点”
明眼人一看都知道,这哪里是客套?分明就是调侃。
他们互相都不相信对方的信念,互相看不上。
原谅我用了“看不上”这个略显粗糙的词语,因为用这个词来形容二人对彼此的看法,再精准不过。
许知远认为李诞垮,李诞觉得许知远装。
两人互相质疑你来我往,谈话颇为有趣。
蛋:“您真的像外界说的那样,会找一些书评期刊引用自己根本没看过的冷门图书吗?”
许:“会啊,我看不了那么多书”
太实在了!
蛋:“您到底能不能好好说话,您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姿态和文字出现在大众面前?”
哪种姿态和文字?
多看几期《十三邀》,你们就会发现许老师的说话特点,其中的高频词汇大概是:
“焦虑”、“时代”、“精致”、“脉搏”、“灵魂”、“挽歌”、“一代人”……
这些词语单个拎出来都没有问题,但若是组合到一块,那可是瞬间“逼值MAX”。
比如,这个焦虑的时代,你是否向往精致化?
又比如,你们这一代人的灵魂,是否与这个时代的脉搏有着某种联系?
啥?????
言谈间,他们企图说服对方。
蛋蛋教许知远,怎样不被人骂;许知远告诉蛋蛋,如何活得洒脱。
因为许知远是知识分子,所以他可以真实,可以洒脱。
因为蛋蛋是艺人,所以他了解大众娱乐,明白如何不被人骂。
他们只是身份不同,在这个社会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本就不是同一类人,为何非要强行融汇?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人极其希望甚至强制让别人赞同自己的观点。
若是与自己观点相斥,轻者直言批评,重者怒起而骂娘,鲜有理性者能在保有自己想法的同时,能够尊重对方的意见。
社会是复杂的,人性是难以探讨的,信仰是无穷无尽的。
李诞说,我天天嬉皮笑脸的,是一个虚无感的,您天天皱个眉头,反而是个乐天派,这挺逗的,人生的矛盾感。
老实人也可能会杀人,穷凶极恶之徒也难免产生恻隐之心。
人性的复杂,古今中外上下几千年,都没有出现一个先贤大能够将其言尽详实。
我正认为这恰恰是“人类”能区别于其他生物的伟大性。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为何如今,我们已然脱离愚昧化,甚至可以说,已经是一个“开民智”的时代。
然,却越发地不能接受“差异性”。
许知远有存在的合理性,李诞也有发言的权利。
社会的一个有趣之处,难道不正是因为有着千式万种的差异性?
难道非要人人都是许知远,亦或皆来欣赏李诞?
处在一个绝对自我的角度,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看法的你,和那些蹲在陋室逼着众人说白水是鱼汤的传销神棍有何区别?!
社会美,黑美,白也美,不是你不喜欢的就是不美。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后,中国的思想就死了。
直到新文化运动,才又活了一次。
如今,好像又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