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暗网,中文的读者对它的印象一般不太好,觉得里面充满了罪恶和犯罪。这些印象基本来自几篇热文,追根溯源,这几篇文章又是一两篇英文文章的改头换面和重新拼接。但是大概因为内容过于猎奇黑暗,给人留下的印象根深蒂固,以至于我在之前的文章提到“暗网更接近于互联网创始者们创造的那个网络”的时候,很多人留言骂我给犯罪分子洗地…看起来暗网在中文里面已经被默认等于罪恶了。
除此之外,也有很多人读过那些文章之后觉得疑点众多,也问过我这些文章可信度如何,以及暗网到底是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不需要背景知识,只需要逻辑推理即可。总结那些文章的要点,大致是:
我们使用互联网只是表层网络,暗网的规模远远大于表层网络,甚至有几倍大。
暗网充满了恶性犯罪,贩卖军火、雇佣杀手、贩卖人口…
暗网隐藏的很深,普通人难以访问它。
这些观点本身就是矛盾的。如果 3 是真的,普通人难以访问它,那么这极少数人如何能创造一个规模更大的网络的?这是不合逻辑的。
如果去掉3,只留下1, 2 两条,那么就意味着暗网充满了恶性犯罪,并且有如此巨大的规模,岂不是说明我们身边危机四伏,每个人都在干着非法的事情,那么普通人遭遇恶性犯罪的数量岂不是比在朋友圈刷到猫照片的机会还大?这也不符合我们正常的生活体验。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矛盾?答案很简单。作者搞错了。
从第一篇持这种论调专心猎奇的英文文章开始,作者就搞混了好几个概念,没弄清楚 Darknet、Deep web、Dark web之间的区别。英文这几个词的样子非常相似,一不小心就会写错,混淆不意外。等变成了中文,情况就更糟糕了,Darknet和Dark web如果按照字面直译,都会被翻译成暗网,没法区分。那些四处抄袭和搬运的作者不知道历史渊源,很容易就把它们当作同一种东西,拼拼凑凑放到同一篇文章里面,这样混淆了之后倒是显得更加骇人听闻,阅读量自然不少,除了并不真实之外几乎没有缺点了。
在这篇文章里,我来从历史开始,试着来把这些名词的区别、存在的意义、风险说清楚。
一、 Darknet 暗网
Darknet是这三个概念中最广泛一个,历史也最长。它的历史比我们今天使用的商用互联网还长远的多。众所周知,ARPANET是我们今天使用的互联网的前身, 1969 年开通的ARPANET实验网络,只是连接了西部的四个大学,见下图:
随后 1970 年东西海岸网络连通,一直到 1975 年,才把美国东西南北各家大学和研究机构连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和ARPANET并行发展的网络还有很多,这个联网过程实际上是把各个已经存在的局域网按照固定协议连接到一起的过程。有一些没有来得及接入或者因为各种原因不想接入的现存网络,就被人们称作Darknet,也就是暗网。它最早的含义应该是在ARPANET这个主干网络上看不到它们,也连接不到它们。相当于在明面上的主干网络,它就显得“暗”了一些,这里面并无贬义。
图:ARPANET联网过程,左上角是 1969 年的状态,右下角是 1975 年的状态
随着时间的发展,我们现在使用的互联网席卷世界。全球联网人数逐渐增加,人们开始利用电话线或者有线网络,通过一家商用互联网运营商接入互联网。但在这之外,仍然有很多其他网络存在,比如公司为了降低成本(早期的互联网服务费极其昂贵),自己建立局域网,供公司员工使用。为了方便员工在公司之外使用公司网上的资源,一些公司还设置了基于电话的拨号链接方式。这一样被算作暗网的一部分。
互联网继续发展,联网成本逐渐下降,永不断网成为可能。这时候设置一个自己的拨号接入系统就不那么必要了,拨号也很麻烦。于是大家开始把公司局域网也链接到了商用互联网上,让员工通过VPN等等方式连接到公司内部。基于VPN链接起来的虚拟网络,仍然被算作暗网。到今天,一些更小规模的公司已经不再维护自己的办公网络,也不再使用VPN。他们的办公系统都通过公开的互联网服务组件搭建,比如文档放在网盘,代码放在Github,沟通使用Slack或者干脆省事用微信…到这个阶段,企业应用和个人应用的界限变得模糊,这时候这种企业就不再依赖自己的局域网或者虚拟网了,他们脱离了暗网(Darknet)。
在办公需求之外,还有很多人不满意于目前商用互联网的发展模式,现在互联网的模式中有两个关键角色,一个是运营商负责网络接入(联通、电信…),另一个是服务商负责提供服务(微信、微博)。这两类关键角色构成了普通人使用互联网的路径,通过接入商联网,然后使用某个服务商提供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