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焦点资讯 营销之道 企业报道 淘宝运营 网站建设 软件开发 400电话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今日头条 » 正文

这项“南海任务”,今后交由中国负责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2-09  来源:企业800网  作者:企业800网  浏览次数:794  【去百度看看】
核心提示:原标题:这项“南海任务”,今后交由中国负责撰文、摄影丨李岩紧邻北京市西三环,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坐落在一幢不显眼的楼里。这里,有多双眼睛不间断地盯着我国沿海气候安全。海浪、台风

原标题:这项“南海任务”,今后交由中国负责

撰文、摄影丨李岩

紧邻北京市西三环,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坐落在一幢不显眼的楼里。

这里,有多双眼睛不间断地盯着我国沿海气候安全。海浪、台风、海冰等预警信息曾无数次地从这里发出,而今,他们又多了一项任务。

2018年1月26日,由我国国家海洋局承建的IOC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在这里正式开展业务化试运行。

今天(2月8日)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走进这个外界看来神秘莫测的预报中心,近距离接触这些时刻紧盯南中国海的“眼睛”。

中国负责监测哪些海域?

在预报中心,海啸预警室原野博士向政知君展示了一张海区图,直观地标示了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所负责“盯梢”的海域:北起台湾南部、西抵新加坡南部、东达菲律宾西部、南到印尼。

“我们所监测的海域包括南海、苏禄海和苏拉威西海,覆盖了该区域主要的地震俯冲带,为南中国海周边的中国、文莱、柬埔寨、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和我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提供全天候的地震海啸监测预警服务。”

根据介绍,南中国海区域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边缘,是国际公认的海啸潜在发生源地,其引发的区域海啸对南海周边各国威胁极大。据历史海啸数据统计,南中国海区域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四十多次海啸。1976年苏拉威西海发生8.0级地震海啸,造成菲律宾近8000人死亡或失踪。“因此,建立一套该区域的海啸预警机制十分必要。”原野告诉政知君。

双系统运行,24小时值班

进入海啸预警室,最多的设备应当是显示屏。

工作室中间,是一张圆桌和一块大屏幕。面向屏幕,左右两边各有两块工作区域。

工作区域内,政知君看到了每个工作人员都负责操控着好几台电脑。电脑上方,同样有显示各项数据的独立屏幕实时刷新。

原野介绍称,实际上左右两块工作区域的器材和监测对象都是完全一致的,只不过他们所依托的网络线路、电力系统等各自独立。“互为备份,一旦一边出现了系统故障,我们仍可以保证另一套系统正常工作并且监测、保留数据,以求第一时间发出预警。”此外,监测人员实行两班轮替值班制度。“每班人员由一个主值人员和副值人员组成,一个班次12小时,实现24小时不间断监测。这也使该中心成为国家海洋局首个24小时业务化运作的国际预警中心。”

大屏幕上,有数条类似心电图的数据链缓慢“行走”,原野告诉政知君这些就是不同海域的地震监测信号。而这些数据,来自于多个数据源,这无疑体现了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是全球海啸预警系统中的重要一环。“目前,我们的海啸预警时效是8-10分钟左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自研自建,国际先进

上述“8-10分钟左右”这个成绩实际上来之不易,3年前,这个数字还是20-30分钟。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主任于福江介绍称,过去4年里,我国的地震海啸监测预警能力得到跨越式提升:

2015年,国家海洋局建设完成了25个海啸观测台;

2016年,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智能化海啸监测预警人机交互平台实现业务化运行。

实际上,在海啸预警室内,两个互为备份的工作平台就是这套智能化平台的体现,不同的屏幕中所监测的是不同类型的数据。据介绍,该平台集成了全球海地地震监测、全球水位监测、太平洋海啸并行预报模型、海啸情景数据库以及海啸产品制作发布等12个子系统。

“一系列的设备、人才建设使得我国海啸预警时效从2015年的20-30分钟大幅缩减至8-10分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于福江说,“更值得骄傲的是,我们的人才队伍,既可完成业务运行任务,同时也有科研能力。我们的软件实现的自研、自建设,完全自主独立,依靠我们自己的努力达到了目前的成绩。”

历时9年,不错过每一个机会

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惨剧终结了超过22万人的生命,在那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便开始着手建立国际海啸预警系统,由原来仅有的太平洋海啸预警系统区域,扩展到印度洋、地中海和大西洋,以及加勒比海地区,建立覆盖全球的海啸预警系统。

这,也可以算作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系统建设的起点。

2009年,在我国和马来西亚等国的积极倡导下,太平洋海啸预警与减灾系统政府间协调组第23次会议批准开展南中国海海啸预警与减灾系统建设。4年后的第25次大会上,正式同意依托我国国家海洋局建设IOC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而到2018年的正式投用,该系统从倡议到落地,经历了近10年。

“这个时间段虽然看着很久,但实际上节奏很紧张。”于福江透露,太平洋海啸预警与减灾系统政府间协调组会议是每两年开一次,中方从2009年发出倡议后并没有一刻懈怠,在此后的每一次会议上都推动取得了相应进展。“可谓一步一个脚印,一个机会也没耽误。”

2012年,国家海洋局积极推动中编办批准设立国家海洋局海啸预警中心;

2013年,国家海洋局海啸预警中心引入全球地震监测分析系统,首次具备了不依赖其他机构开展地震定位的能力;

2015年,国家海洋局建设完成了25个宽频地震台用于地震海啸预警;

2016年,我国自主研发的智能化海啸监测预警人机交互平台业务化运行。

上述进展为该预警系统“落户”中国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不过于福江也提醒政知君(微信ID:upolitics),海啸预警是一个国际间互利共赢的公益举措,我们的监测工作同样依托各国之间的数据共享,只有我国自己同样办不成。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吉ICP备11001726号-6
企业800网 ·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