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对人类的召唤由来已久,中国人也不例外。笔者曾经撰文指出,正是海洋的召唤,促使禹王下东洋(发生在四五千年前)、郑和下西洋(发生在六百年前),以及对夏威夷火山(沃燋)的观察描述和记录,等等。进一步说,在更早的岁月中国人就发现了大量海洋生物,并开始了越来越远的海洋探索活动,其中就包括乘坐冰山漂游横渡太平洋的壮举。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部沿海大地震,引发强烈海啸,造成重大人员财产损失。笔者注意到,此次强烈海啸造成的漂浮垃圾,大约经过不到一年的时间,即自行漂游到北美洲(加拿大、美国)的西海岸,其动力来源于太平洋的洋流(包括从西向东吹的大气环流)。这就表明,远古冰期结束时的大冰山,以及其他时期的大冰山,同样能够从亚洲东海岸(包括库页岛、日本列岛等)自行漂游到北美洲西海岸,并成为古代亚洲东部居民(主要是中国先民)远距离跨大洲越大洋迁徙的载体。重构2017/6/30】
学问就像是海洋里的鱼,每个人都有机会捉到它,但是没有人能够把它们捉完。例如,教科书告诉我们,北京猿人、山顶洞人居住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山洞里的柴火日夜不息。但是,古人在山洞里是如何避免一氧化碳中毒的?是选择有天然通风功能的山洞,还是找到了人工通风的办法?显然,这个问题就需要继续研究。
当然,这是可以理解的,人的认识不可能都一蹴而就。与此同时,这也就要求我们在接受已有的或已成定论的观点、理论、学问时,要再思考一下、追问一句:这个问题真的已经研究透了吗?我能不能再找到新的答案,或者补充新的解释呢?
笔者在全彩绘大画册《经典图读山海经》(上海辞书出版社,16开,320页)里,对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典籍之一《山海经》的记载,就从新的角度提出了许多新的解释,其中对《大荒东经》流波山的信息解读如下:
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流波山之名很像是海上大冰山,古代北冰洋的冰山有可能解体并穿过白令海峡,漂移至我国东海或太平洋西部,《列子·汤问》五仙山的传说或亦与此现象有关。据此,所谓苍身无角一足之夔牛,有可能是指海狮海牛之类生活在冰山上的动物,这些动物四足退化而尾部发达,远看即“一足”。至于夔牛“出入必风雨,其光如日月”者,则可能与模拟捕捉夔牛的巫术仪式有关。
无庸讳言,上述解释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即古人越洋迁徙的方式,除了陆路和驾船之外,还可能乘冰山漂游在海洋上,并抵达遥远的岛屿和大陆。不过,由于该书的版本格式所限,这个问题当时未能集中深入地展开探讨。
众所周知,在美洲大陆、澳洲大陆,以及太平洋众多岛屿上居住的古人和土著人,主要是从亚洲大陆迁徙而来的,这种迁徙在历史上可能发生过多次。学者通常认为,古人越洋迁徙的方式,一是徒步(不排除有雪橇之类的运输工具)经由路桥,二是乘坐木筏或舟船。所谓路桥,即冰川时期海平面下降,导致大陆架出露水面,从而形成陆路通道;此外,特别寒冷的冬季,冰面也可能变成海峡间的路桥,不过仅限于比较窄的海峡。
那么,冰山是否能成为古人越洋漂游迁徙的载体呢?一旦这个问题提出来,相信大多数人稍加思索就不难发现,乘冰山漂游确实存在着许多有利的条件。
1 、冰山的体积和出水面积远比古人能够建造的木筏和舟船要大,因此相对更稳定,更能抵御风浪,从而漂游的时间更长,漂游的距离更远。现代冰山,体积大的,可在海洋上漂流两年之久;远古时期的冰山体积更庞大,漂流的时间会更长,更有利于古人利用其达成远距离迁徙。
2 、推动冰山漂游的动力,主要是洋流,其次是海风,当时的人可能还没有能力推动冰山朝着自己希望的目的地移动,因此古人在冰山上的漂游是被动的,但是仍然有规律可循。
3 、古人乘冰山漂游,有着天然的充足的淡水供应。对比之下,乘坐木筏越洋,淡水供应是一个严重的制约因素,因为古人特别是史前时期的古人,没有大容量的结实的轻便的储水容器,因此很难长时间乘坐木筏在海洋上生存。
4 、乘冰山漂游,食物能够长时间保鲜不变质,这也是乘坐木筏所不具备的重要优点。
5 、在庞大的冰山上,往往有海豹、海狮、海象等极地动物随着一起漂游,它们会成为乘冰山漂游者的活的食物来源。事实上,古人之所以乘坐木筏登上冰山,当初正是为了捕捉冰山上的猎物;并且由于在冰山上停留的时间太久,冰山漂游到海洋深处,以致无法再乘坐木筏返回家乡,而不得不听天由命漂到海岛上或大洋彼岸,无意中成就了越洋探险的壮举。现代北美因纽特人仍然在冰山上捕猎,偶尔也会随断裂的冰山漂流到远处。
接下来的问题是,什么地方的古人有条件利用冰山越洋远游呢?非洲远离北极和南极,那里的古人,乘坐冰山远游的机会比较少。剩下的只有居住在欧亚大陆的北部、靠近北极的大陆东西两岸的居民了。
我们知道,欧洲东面的大西洋暖流,其洋流的方向是自南向北(源自墨西哥湾);因此,从北冰洋断裂下来的冰山,几乎不可能在贴近欧洲的地方,从北极向南方漂游,也就是说古代欧洲人不大可能乘冰山漂游到远方。
对比之下,北极的断裂冰山,则可以穿越白领海峡,顺着自北向南的洋流,漂移到太平洋西海岸的大陆架附近,或者漂移到美洲大陆的太平洋东部的大陆架附近。其中一些特别巨大的冰山,在太平洋季风的吹力下,以及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的洋流变化中,有机会漂移到散布在太平洋各处的大大小小的岛屿附近,甚至能够穿越炎热的赤道,抵达南半球的澳洲大陆附近。这就意味着,居住在我国北方特别是东北亚的古代居民(蒙古人种,中国人的祖先),最有可能乘冰山迁徙到美洲大陆、澳洲大陆和太平洋的诸多岛屿上。而且,这种迁徙,自从有人类居住在亚洲东部以来,可能发生过许多次,最近的一次则发生在数千年前到一万年前之间。
有必要指出的是,大冰山在漂移的过程中有可能解体成若干小冰山,甚至会在漂移中完全融化消失。因此,古人乘冰山(包括我国渤海、黄海、东海生成的冰山)迁徙,很可能曾经付出过惨痛的代价。同样需要强调的是,正是由于脱离北冰洋的冰山最终都会消融得无影无踪;因此古人乘冰山迁徙的过程,也就几乎不可能留下任何有关漂移载体的物质证据。
在这种情况下,目前我们只能通过对远古神话传说的信息解读,来破译并复原再现古人乘冰山越大洋远距离迁徙的壮观场景。笔者在1983年撰写的《追寻远古的信息》(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一书中已经指出,远古传说是人类发明并熟练使用文字之前所能找到的最好的传输信息的载体,而远古神话则是那个时代及其以后时代的人们对远古传说记录信息的解释。
据此可知,《大荒东经》有关黄帝部落登上冰山打海豹的描述,乃是人类利用冰山漂移的最早记载之一。根据笔者对《山海经》长达30余年的研究,《大荒四经》的资料来源于殷商时期(《五藏山经》来自帝禹时期,《海外四经》来自夏代,《海内五经》来自周代)。
事实上,古史传说中的黄帝部落,是一个生存历时非常悠久的著名部落。黄帝部落的大本营在今日的黄河河套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即陕西省黄帝陵的北面(炎帝族与黄帝族以黄河为界,炎帝族当时居住在今天的山西省、河北省以及周边的内蒙古和辽宁省一带。此后,黄帝族向东扩展,曾与炎帝族在涿鹿激战,并最终与炎帝族融合成一个民族)。至于黄帝部落的势力范围和活动范围,则远远超出黄河流域,西向可达中亚地区,北向可达贝加尔湖以北,东向可达亚洲大陆的东端,即堪察加半岛和日本列岛。
《云笈七签》卷100引《轩辕本纪》记有“帝巡狩,东至海,登桓山,于海滨得白泽神兽,能言,达于万物之情”云云。所谓能言的白泽神兽,实际上就是居住的东海之滨的土著部落,他们身披白色动物毛皮。也就是说,黄帝曾率众来到亚洲的东端,向当地人了解各部落的分布情况,并请熟悉情况的人作向导。
许多人都知道《列子·汤问》记录的东海五座仙山的故事,并把它当成虚构的文学创作。其实,所谓“五山之根无所连著,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之居”,实际上描述的正是居住在巨大冰山上的人,及其所遇到的问题。此后海神派15只巨鳌轮番驮着五座仙山,巨鳌又被龙伯大人钓走,结果“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沉于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云云,则是冰山消融沉没、乘冰山漂游者被迫迁徙的写照。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和《封禅书》,直至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仍然有人在寻找海上飘浮着的仙山“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并相信“诸仙人及不死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形成了独特的仙岛文化现象。由此可知,远古时期有人乘冰山漂游的故事,一直被流传下来,并极大地激发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想象力和神仙观念。事实上,在世界各民族中,唯独中国古人孜孜以求,试图与神仙(实际上包括远方异族)进行亲密接触,这应当与唯独中国古人曾经乘冰山远游的经验不无关系。据此可知,秦始皇是看到上述有关的文献记载,才相信了方士的说辞。
有鉴于此,我们今天应当感谢撰写《山海经》的人,是他们把珍贵的历史信息记录了下来。不过,读书难,读山海经更难,都懂山海经难上加难。从这个角度来说,不懂山海经,不是好学者,读不懂山海经,算不上真学者,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