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理论依据
现代教育理论对于课程实施和教学过程有明确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一定的情境(真实的或仿真的情境)下,通过一定的问题设置和师生、生生间共同协作、交流来实现对有关知识意义建构的,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伙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认知心理学认为:通过实践操作习得的知识可以进入思维结构,经过加工、储存后比依靠听、看习得的知识能获得更长期的记忆,能获得真正的掌握。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指出:信息技术课程宗旨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并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
图像处理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一部分。图像是文字、音乐之外的又一种表达设计制作者意图与思想的重要途径,图像处理过程应包含知识技能与主题思想两方面,而且主题思想明确。
⒉指导思想与设计思路
以上述理论为指导思想,以信息技术为现实服务的原则,本课采用主题活动(任务驱动)形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尝试、动脑分析、大胆创意、亲自操作、认真总结,可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具体思路如下:
确定主题: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具体作法:围绕学校“清新校园,无烟行动”教育活动的开展,以宣传吸烟危害为主题,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制作公益广告《香烟的幻影》。
制作过程:围绕主题→选择素材→加工处理(学习新技能)→获得理想图像(结果)。
过程评价:评价贯穿于始终(不只对结果或作品评价)。对发现问题角度、能力的评价、对设计解决问题方法、方案的评价、对选择工具的评价、对操作技能、技巧的评价、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与评价、对问题解决的结果评价、对解决同种类型问题的知识迁移的评价。
分层教学:为统一完成教学目标,①学生互相学习,协同完成学习任务、②个别辅导骨干,培养小助手、特长生。
归纳小结:总结技术知识,贯彻思想教育。